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6)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事件处理方面,有研究者建立了政府形象研究模式,提出了在危机情境下,“认知度”和“美誉度”可以作为研究政府形象传播的两个科学指标。
2006年,传播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地关注于传播的时空问题。把人们对传播概念的理解,对文本的理解放在媒介化所制造的时空背景下,从中透视媒介技术对人与社会时空观念的改变问题。 一批传播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研究的新生力量,通过整理与挖掘西方传播研究有关政治与社会伦理、与道德问题相关的理论与思想资源,带着批判的色彩关注这类问题。他们探讨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影响重塑了当代人类社会对时空认知和对意义的理解。 然而,正是那些塑造时空的技术如: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其作用并非单一,而是与各种因素如社会制度、环境、文化等发生着互动。此外,对媒介时空问题研究的价值还在于,一些学者明确区别信息与意义的差别。以文字、声音和图像形式传递的信息和经过媒介机构塑造的内容文本及叙事所阐释的意义完全是两回事。比如超女现象、于丹和易中天的百家 讲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这一事实表明,媒介内容及其意义并非仅仅是信息本身。在媒介文本的叙事中,有更深的被隐藏起来的意义问题。 这些研究进一步证明,媒介技术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使人们摆脱传播是信息传递的简单化理解,认识到媒体通过对内容的类型、文本和叙事形态等的运作,产生了使传受双方都希望达到的效果和影响。 对媒介化社会的界定与对媒介化生存的理解,在继地理、政治、资本等概念之后,已经成为深度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语境。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的地球村或媒介化生存状态已经成为一个有中心有霸权存在的单向的全球性传播之地。这种特征并未把人们带入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人人可以平等交流的语境之中。
媒介与性别研究以大众媒介作为分析对象,因为大众媒介最具建构性别意义的功能。研究者通过观察大众媒介如何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表征系统生产女性这个群体在社会上的形象与意义,揭示性别歧视等问题。妇女问题主要涉及到平等权利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出现媒介与性别研究/妇女问题研究。2006年,有研究者对该领域十年的研究进行了重要的回顾与分析。该研究发现,在这十年中有关媒介与性别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4 个部分:媒介内容的性别分析;传播业中的女性;对民间妇女组织和妇联组织或干部等行动者的研究;受众/效果研究。其中有关媒介内容的性别分析与刻板印象是最主要的研究议题。 也有观点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概括为三个部分:其研究议题一般包括传播内容研究、传者研究和受众研究。但总的看法是,女性主义构成了当前我国传播研究中的一个范式。目前,随着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普及,媒介新技术与性别的议题也将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2005年,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中的信息传播问题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研究发现,农村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与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传播技术的不均衡使用与影响在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农村获得信息的渠道,农村传播技术的使用与农村特定社会结构的关系等问题引起注意。 研究者主要是以实证与理论研究为主要手段和方法,对农村的信息传播问题进行重点研究。研究发现,虽然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但获取信息的程度对此有重要影响。研究者还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互换打工信息对劳动力转移有正影响。在运用媒介技术促进农村发展的案例中,国家级贫困县黄羊川的个案研究表明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