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20)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关于这一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没有推出好的方案,其他批判学派的精英们也没有找到办法。
甚至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位著名的批判学者把传播研究作为自己学术研究最重要的部分,也没有哪一位批判学者将传播研究作为自己的专门研究领域并为之设计一个科学和系统的框架。也就是说,批判学派对于媒介的关注其实非常有限,其领域也比较狭窄,其媒介研究往往是其社会理论的一个注脚。完全无法承担起统合传播学研究的历史重任。
第15节 技术主义范式及其困境 一般认为技术主义范式由伊尼斯所开创,在麦克卢汉手中得到发扬光大,经过包括波兹曼、保罗·莱文森和梅罗维茨等学者的经营,已经蔚为大观。该学派强调传播技术对人与社会的不可抗拒的影响,并在网络时代大行其道。尽管技术主义范式提出了许多其他范式难以洞察 的重要观点,对传播学具有很多启发,但由于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因此该范式经常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泥潭。技术主义范式的局限经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两种决定论的观点尽管在具体问题上看法大相径庭,却有着相当一致的致命局限。技术决定论之所以在什么时代都会受到批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对媒介的因素极端重视的同时,对人的因素的极端忽视。技术决定论认为在以往的传播研究中,媒介的重要性被大大地忽视了。 因此,作为一种矫枉过正的理论,技术主义在强调媒介的重要性时,把人作为传播主体的重要性给忽略了。通过贬低人的主体性,技术决定论完成了将传媒技术上升到传播研究中心的工作,在传播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研究方面走在了经验主义范式的前面。 另外,作为一种过于简单的因果推论,两种决定论似乎都想证明传播科技是自发自生的,按照本身孤立的逻辑发展,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不受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媒介科技总是单独地影响社会环境和人类行为的变化。而事实上,媒介科技的发展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因,而人类行为也并不是果,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表现为一对简单的因果关系。
又比如他们认为,传播的施动方和核心是技术,技术是一个自我发展不受干扰的独立的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还有,他们认为媒介的效果具有决定意义,有时这种决定意义连人自己都感觉不到。因为这种效果不是传播的内容的效果,而是传播媒介本身的效果,也就是媒介形式的效果。 这些观点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很难被证实经常被证伪,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哗众取宠的观点影响和遮蔽了伊尼斯等人的过人才智。
第16节 后经验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局限
当然,尽管经验主义传播学在关注人的方向上已经做出了努力,但它还是不可能彻底超越自己。原因是不管是实证主义还是后实证主义,其理论假设都对人复杂动机的研究一筹莫展。该范式要研究的“人”依然是传统社会学实证主义意义上的人。该研究范式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它一方面承认了人主体性的重要地位,但另一方面又无法指明这种主体性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针对这种主体实现有效传播。因此,靠经验主义完成传播学的人本主义改造,是不现实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后实证主义的改造本身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经验主义范式的主流地位。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