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32)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传播哲学则是从这种根本关系的高度把握信息传播的根本规律,并探讨信息传播的种种现象如何表现、反映人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然而,主体是人,并不意味着客体仅仅是物。物是客体,存在于人作用于对象的关系之中。人也把自身作为活动对象,人类总体在对世界进行实践—认识活动的同时,也实践—认识着自身,社会运动本身更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人与人的关系还可概括为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这便是主体的双重性。对这种双重性的理解,在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中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
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认为,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民族所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可以有极大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传播在形式方式、目标机制、运作过程以及传播的内容与范围等方面都各有其特殊性。 但是,从类的观点上看,人所活动的世界是共同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总体的实践—认识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而信息传播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归结为主体与客体,其本质内容都可以归结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构成人类信息传播的根本矛盾。那么,这种关系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便是传播哲学反思的根本内容。
所谓客体性,指的是人或物之所以作为客体的基本依据,也就是人或事物作为实践—认识的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和性质。物具有客体性,这易于理解。但是,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并不都是作为主体出现在社会实践—认识之中的。在一定时期,一部分人在社会组织中成为工具,成为被奴役者,即异化客体,另一部分人具有极高的主体性是因为一部分人成为他们的奴役客体。这是人的客体性的第一层含义,叫“异化客体性”。这种异化客体的存在,标志着人类本身具有主体与客体的极端对立性。客体性的第二层含义是人在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过程中的客体效应。这种客体效应对应并强化了人的正当主体性。异化客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格的卑微性、思维的无效性和行为的受控性,在信息传播中则表现为缺少或丧失相当的传播权利、缺乏独立认识能力、不具有信息传播的自主调控能力。 “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包含着极为深刻而丰富的信息。把主体范畴引入传播学、新闻学,表达了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对信息传播进行整体反思的理论性质。在属人的世界中,人是这一世界的主人、同样也是信息传播的主人。中国传播学、新闻学和西方传播学、新闻学几乎没有主体观念。中国强调信息传播的工具性,西方则强调它的媒介性,尽管两者差异极大,但其共同点都是信息传播被当成一种手段,其中一部分人作为永恒的主体,另一部分人作为永恒的客体,这便是传播者(包括宣传者等)与受传者两个极端。 传播学、新闻学把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社会实践—认识总体结构中的信息传播分解成一个孤立的“传播”过程。其中有三个实体要素“信息发出者、渠道 和 媒介信息接受者。 从哲学的眼光看来,这种假设构成极为简单而贫乏的抽象,赋予信息发出者以主动性、施控性,却把信息接受者放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