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24)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力、信息伦理等在内的信息素养,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石与突出标志。如同经济学研究的母题是经济人,社会学研究的母题是社会人,政治学研究的母题是政治人,人类学研究的母题是文化人,教育学研究的母题是学习人,管理学研究的母题是组织人一样,传播学研究的母题是信息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和哲学的共同对象,但科学和哲学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研究的任务和方法则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构思,构思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以主客观的统一和构成关于“存在”的某种“思想”为任务。 不管是数学和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它们都不自觉地和无条件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当 作 自己认识世界的前提,当 作 不言而喻和不证自明的东西,而去进行生产劳动、经验积累、科学探索、技术发明、工艺改进、艺术创新、政治变革、道德践履等等。 在传播学中,“信息人”用以指称不断追求信息获取、交流与使用最优化,借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色人等。 “信息人”假说的要义有三: 其一,信息是人的基本生命欲求之一,信息传播活动是与人终身相伴的生命活动 ; 其二,“信息人”追求信息获取、交流与使用最优化的自觉水平、呈现方式和实现程度,与人生存的时代条件、地域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信息素养等要素,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内在联系 ; 其三,古往今来,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信息个性的“信息人”,与变动不居的信息环境共生互动,形成了气象万千而又具有特定运行机制的传播世界。 基于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历史提出的“信息人”这一具有普适性的概念,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向度加以界说,并且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理论架构和综合研究。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研究平台,把“信息人”假说琢磨明白——准确地说是相对明白、大体明白,不但有助于辨识、提升百年传播学的宝贵成果,全方位汲取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 丰 富资源,逐步解决传播学面临的危机,而且有可能使未来传播学像现代语言学等学科那样,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以至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发展产生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影响。
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或区别不是区分对象、剥离职能和划清领地,而是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思维和存在相统一的思想或构思与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 作 “问题”来研究,对科学研究结果──思想进行反思的关系或区别。 以“信息人”为研究的轴心和纲领,呼唤着一场传播学范式革命的来临。事实上,一种新的研究的范式正在孕育成型,终将脱颖而出。我们试将传播学的新范式命名为新人本主义范式。在“信息人”研究的旗帜下,新人本主义范式得以整合经验主义、批判主义和技术主义范式的理论和方法,以一种“综合传播学”的面貌,进行别开生面的传播研究。 正是 “ 信息人 ” 的抽象形成了思维对存在的这种反思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的传播哲学维度,决定了传播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特征。然而,哲学自我理解中的最大问题,却莫过于以非反思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元科学的发展把反思提到了重要地位,但元传播学的反思似乎只是对学科形式及其语言、概念和体系的反思,或者说只是对传播学内容的反思,而不是对形成传播学内容思想根源或根据、前提的反思。 对于传播根本问题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传播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在经验主义范式的视野中,传播者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经验主义者希望像自然科学那样,价值无涉地展现传媒及其传播的信息对受众产生影响的全过程。在批判主义范式的视野中,传媒如何维护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如何异化广大受众成为研究者最关心的话题。持批判主义立场的研究者认为,传播的研究不能摆脱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不可能摆脱特定的价值观。他们还指出经验主义的研究无视传播领域内真正重要的问题。而在技术主义范式的视野中,传媒技术本身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核心;技术主义者因此对传播技术影响下的人类社会充满了过于乐观的或者是过于悲观的情绪。这就是缺乏反思方法论的必然结果。 哲学的方法是反思的方法,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