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5)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质;基础理论研究则立足于观察与思考,力求对人类社会传播的现实与经验做出综合的理解、陈述与假设。本文的写作逻辑在于强调将优先性和选择性注意相结合,即关注“什么是主要的”的议题。
2005年底,中共中央提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纲领。“建构和谐社会”成为2006年最强大的公共舆论和中国社会的新改革共识。和谐社会的目标直接带动出我国传播研究的一个新的主题—传播、文化与文明相互关系的研究。 这一研究假设认为,传播始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体现为人类文明的价值实践。文明代表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象征着人类社会的秩序、公正、责任等。媒介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成果,离不开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关系和社会结构。 因此,在和谐社会的目标下,我国的传播实践与研究必须要大力张扬文明理念,削减被列为中国传媒业“四大公害”的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有偿新闻、虚假报道。 文明传播的代表性观点主要体现在 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文明》杂志社共同举办的中国“文明论坛”(2006)的文明宣言之中。该宣言声称:大众传媒在强大的传播技术支持下,已经成长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媒介自身的角色也经历了从信息提供者到文化启蒙者再到社会话语的操纵者的变迁。大众媒介可能在宏大、深远,甚至 超乎想象 的背景、层面和方向上改变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生态。然而,在和谐传播这个新的文明理念下,期待从作为文化支撑的文明中寻找当今诸多问题的根源;从作为文化之精粹的文明中探索人类未来发展之道路,这些都必须从对话与交流的角度做出思考。 2006年9月,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为我国传播与文化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纲要》提出重点发展的影视制作业、出版业、发行业、广告业、娱乐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9大文化产业都与传播及其研究领域密切关联。 创新文化方式和传播手段将可能成为传播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新媒介环境的挑战,传播研究者一方面研究复杂的媒介机构与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与力量,一方面追踪着新媒介在社会中的应用与对传统大众媒介的影响。毫无疑问,新媒介对大众媒介生存能力已经形成挑战。随着新媒介的大量涌现,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介不断受到新传播技术具有受众自由而分散 、 无法操控等特性的威胁与影响。 研究者认为,面对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正在调整、扩展,并形成媒介融合,以应对新媒介的挑战。此外,公众如何从互联网等新媒体上获取公共信息,新媒介的社会影响 也是亟待研究的 问题。 网络传播中的博客现象是研究媒介环境的一个热点。据预测,客作为个人间信息交流的平台,在二至三年之内,数量可能超过网民数量。 2006年,被认为是博客发展史上关键的一年。拥有740万注册用户的全球最大中文博客服务运营商-博客网提出,要让博客成为中国人新的生活方式;强调以个人价值为中心,无论是视频还是文字,无论是名人还是草根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博客文化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平民文化。 研究者对博客能否实现人人平等的传播关系给予了特别关注。主要观点是:把媒介技术作为当今社会影响的源头具有风险性。媒介的独特作用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但仅仅关注于媒介作为工具和技术的变迁是完全不够的。 研究者认为,博客作为媒介技术,从阶段性的实践来看,博客与大众媒介在权力与资源分配上形成了某种同构性。在媒介与博客的互动中,名人与草根的分野,传播话语权的鸿沟正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