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31)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
在价值方面,文明作为进步发展的评价体系,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文明在传播的语境中才能成为动态的、发展的和实践的,传播范畴与文明范畴相对,才有外延和内涵的高度能指性。 没有传播及其优秀文化的集成,文化就无法上升为文明,或更高级的文明。 无论从文明的角度,还是从不文明的角度,传播都是其中的全部过程。甚至可以说,文明是传播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评价、品味、总结,在折头回顾中所赋予的真实而美感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并为世界所瞩目之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传播的框架来理解文明和发展文化。 但是,从传播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规则的形成与实践特点,而文明并重于物质和技术的成果及其相应的规则表现。 文明可以并需要比较和衡量,区分高低;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其传播价值是相对的。 那么,传播形态问题将强调什么呢? 文明是传播的、学习的、传承的,与优秀文化创造升华的,文化不仅是新近传播的,还有积淀的,相因成习的。 新文化一旦与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冲突,就会对文明产生新的威胁。于是,文明就有可能发展,也有可能转型,但是,更有可能衰微。 因此,我们看到,优秀文化的传播创造和谐意境,达到文明的进步性;不良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冲突只能弱化文明,乃至于毁灭文明。 这是我们对文明的总体认同和具体文明形态的分析价值观的表达。
中国和西方传播学、新闻学一般理论观念中没有主体概念,或者缺乏对主体问题的自觉探讨,造成比较严重的观念局限。与传播学、新闻学一般理论观念不同,以文明传播为核心理论导向的传播哲学把信息传播的方式定义为社会认识方式,把新闻定义为社会认识,就把主体和主体关系这一传播的根本问题提示出来。 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把主体概念当成自为的反思范畴,彻底反拨传播学、新闻学长期以 来 忽视主体性问题而造成的片面性和狭窄性,把传播主体所涉及的哲学问题域第一次展示出来。 信息传播发展之最深刻的根源是在社会实践—认识的主体结构之中,一部世界新闻史实质上是从社会传播机制方面表征社会主体矛盾展开的历史。 传播主体历史演进的脉络是:形态起源、混沌主体、亚混沌主体、分化主体,最终进入自由主体阶段。我们在本报告 最后反思新闻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近期报业之所以首先在西欧诞生,是因为西欧社会主体以利益结构为基础的传播结构分化成熟度较高;近代报业之所以未能首先在中国诞生,是因为近两千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亚混沌的主体形态之中。 信息传播的历史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表现着社会实践—认识结构中主客体矛盾的逐步展开,这是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关于主体问题的逻辑基点。传播主体范畴应当从社会主体的历史演时序列展开传播主体性问题的观念反思和逻辑重构。
第24节 反思:传播主体范畴的一般界说 114) 主体概念的辨析 “主体”大致有3种含义。第一,“主体”指任何过程的实体、载体或功能的承担者,与“属性”、“环境”等相对。比如,“金银后来成为体现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的主体”,这就是“承担者”的含义。“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主体”,这就是“载体”的含义。第二,“主体”指主导者、决定者、当事者,突出它与其他事物主从关系、根本派生关系。比如,“青年是五四运动的主体”,即“主导者”的意思。“犯罪主体”,即“当事人”。第三,主体指事物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核心部位、基本要素等,如“主体工程”。新闻业务中有“传播主体”的概念,指的是消息体载中与“导语”、“结尾”相对的那一部分内容。“传播主体”作为业务概念与本文无关它是新闻报道的体载文本问题,不是传播哲学中作为人的地位反思的传播主体范畴。 在哲学上,主体指的是人,是活动中的人,是突出本质含义的人,当然总是与客体相对而言。客体则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主体活动的一切对象的总和。哲学所探讨的是关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