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38)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等的传播机制是以另一种不平等为背景的。贵族具有相对独立的主体性,平民和奴隶在社会传播结构中则缺乏主体性,这也是事实。平民的利益是依附于贵族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低于贵族;奴隶则全部依附于贵族,基本上没有文化,虽然在古希腊人口中所占比例不算大,却是最没有主体性的阶层。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和利益具有依附加税性,平民和奴隶的自我意识和理性能力必然不足,因而在社会传播结构中所占地位也必然很低。这种局面到了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之后才开始改变。
在社会总体利益结构中处于绝对权力地位的人,在社会传播结构中也必然是绝对权力地位上的,对那些比他地位低或者依附于他的其他人就具有控制、钳制、强制乃至压制的信息传播关系。利益依附者的认识方式也必然或主要是依附于被依附者的,认识的主体性极难表现出来,即使具有这种主体性的能力,也不具备足够的权利来实现它。 当社会的利益关系呈现金字塔型构造,社会认识的主客体关系必然也是等级依附式的,社会成员就被分裂成主客体两个极端,互相异化,乃至全部丧失主体性。在分化不足的主体形态中,有效的利益交换和信息沟通的整合机制不可能建立起来,社会实践—认识结构极易出现危机、停滞,失调或混乱,最终以动乱的形式解决矛盾。 在信息整合机制不健全的社会中,谣言和流言在社会传播中占重要地位,社会认识便带有极大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又反过来助长社会实践过程的盲目性。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传播状态就是世界新闻史上的这种典型。
比如:原始主体只能以分节语言和结绳记事。中国奴隶制社会早期,巫术盛行,这时的媒介形态只能是甲骨文。 当社会主体不能摆脱混沌形态时,社会便不能产生近代报刊。
第28节 李约瑟和传播学的李约瑟之谜 142) 李约瑟 简介 不管后人怎样看待李约瑟的研究,他的工作都是20世纪的一座学术丰碑;不管对“李约瑟难题”如何挑剔和解构,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不容置疑。 李约瑟在1900年出生于伦敦。 父亲是英国名医。李约瑟192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基氏学院(Caius College)。1924年被选为基氏学院的院士,直到1977年退休以前一直担任该院的院长。他在剑桥得到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利用生化来研究胚胎。1931年,他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部胚胎生物学著作以后,然后就名声大振,得到英国皇家学院院士的称号。因此有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到剑桥来与李约瑟做胚胎生物学的研究。 这期间有来自中国的王宁和吕桂珍两位年轻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家们引起李约瑟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感。1942年,李约瑟到中国去考察和学习中国文化。从此李约瑟就献身于研究中国文化,并发现世界有一半的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