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18)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服的问题。
第13节 经验主义研究方法与框架的局限 72) 其方法论假设的局限性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其方法论的假设是建立在以下四个维度上的。 一是把人看作研究工具而不是研究目的。经验主义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传媒对人的影响,进而找到提高传播效率的方法,它并没有把研究主体性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不能否认的是,传播学经验主义范式也研究人,比如研究传播者和受众,但传播者也好,受众也罢,他们都在事实上被视同于可以被精确测量和统计的且由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物体。因此,在很多经验主义的研究中,人只是得出某些社会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表现得与物一样,没有任何主动性可言。在实验中,他们的意义是一样的,代表着某一个或某几个定量。有时代表一类态度,有时代表一种社会分工或职业,也就是说人就是一种“物”。人被等同于一种极其被动的存在物。 二是把人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经验主义范式将人归结为传播过程中几个简化和抽象的角色概念,因此,人的一系列变化也就被简化了。在经验主义范式对人的角色假设中,丝毫看不到“人的变化”这一至关重要的变量。今天的许多经验研究关于人的角色假设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假设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三是把人都看作是相似的。经验主义之所以把人的行为看作物,看作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可测量的指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人是相似的,都是用理性行事的动物。在经验主义看来,通过研究个体的人足以推知所有的人。传播学的经验主义在人的研究上一贯奉行个体主义。它往往把个体放在某种特殊的实验情境下进行研究,并从研究的具体结论中推知整个人类的传播行为。 四是人是价值无涉的。在经验主义看来,既然人是研究的手段,那么人的价值观也就可以被忽略。研究者就可以做到价值中立,研究也就变得更加科学。当然,面对某些课题,将价值观放在一边进行研究,确实可能得到一些较为客观,具有规律性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全局看,完全规避价值问题将无法对传播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导致传播学忽略一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在这个方面,经验主义确实有明显的局限
其一,量化方法的效用在传播学研究中效用是有限的。自然科学所面对的多是遵循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的物体,它们一次次地重复某一物理或化学的过程。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却是人、群体和社会,不是抽象的概念和符号化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在多数情况下不会完全重复。传播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事件对人们的意义。在传播行为中,许多涉及人的情感、意志和价值的内容是无法用数量来加以统计的。这就导致经验主义割舍了这方面的研究。这种割舍有时是致命的。在以信息人为传播核心的网络传播中,传播变得空前复杂和泛化,割舍对人的某些研究有时意味着研究难以为继。 其二,量化研究的某些方法必须在控制的情境中进行,因此研究的结果往往与现实不符。量化研究追求的是完全客观真实,因此只有研究在自然状况下的主体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然而事实上,很少有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比如关于传播效果的一系列实验。由于处于实验状态下,受试者的表现会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在调查受众对传媒的态度问题上,完全自然的情境也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调查者在场,会影响调查对象对于问卷的填写;而调查者不在场,又会影响问卷的回收率,从而破坏随机抽样的原则。 其三,量化研究在告诉人们传播现象“是什么”的问题上十分有效,但在告诉人们传播现象“为什么”发生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量化研究的方式善于通过数据描述事实,但由于它将研究的对象“物”化,因此它很难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在解释“为什么”的问题上常常不够深入。回答“是什么”固然十分重要,但不从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入手,去理解研究主体的行为动机,常常会使研究成果显得很肤浅。使用与满足现象的研究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该假说在现象描述上是成功的,可对于这种现象的系统理论研究却是不足的,以至于这一假说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在网络上,随着匿名等一系列的新问题的出现,经验主义甚至在其拿手的“描述现象”方面都举步惟艰,更不要说从“ 为什么” 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了。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