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33)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被动和受控的地位上。这样,社会传播结构从起源以来就分裂成少数人作为信息发出者永远具有主体性,和大多数人作为信息接受者永远具有客体性,甚至是异化客体性。
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不否认把信息传播分解成传受两极在某些比较狭窄或微观的论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传播哲学不能满足于简单抽象,它的反思性要求从人类历史和社会总体发展的本质上把握信息传播的根本规律和内在机制,便不能不扬弃传播学、新闻学的一般理论观念。这一点,与历史哲学之对于史学一般理论、文艺哲学之对于文艺学一般理论、社会哲学之对于社会的一般理论等,是一致的。
第25节 反思:传播主体的形态起源 119) 主体形态的概念 所谓主体形态,特指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认识结构中的具体状态或情形,侧重标志社会主体的实践—认识方式和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传播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对于人的主体形态的划分,各门主要的社会科学领域各有其方法,传播哲学基本上循着两条思路,一是传播主体作为社会认识主体的历史演进,包括形态起源、混沌主体、自由主体,其中分化主体涉及近代和现代意义的新闻媒介的产生和发展,是重点考察内容。二是传播主体作为社会认识主体的现实状态,这是需要另文讨论的。现在先考察传播主体的形态起源。
事实上,迄今为止中国传播学、新闻学研究对世界信息传播业历史和现状的把握仍主要是物质技术层次上的,很少论及世界信息传播业发展的主体形态和主体关系条件。 以文明传播思想为核心的传播哲学认为,信息传播之最深刻的起源应当在人类的社会实践—认识结构之中,其最核心的基础和根本问题是社会认识的主体性起源。同时,任何社会认识的主体性都应当是基于社会实践主体性之上的。也就是说,社会实践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组织方式以及不同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地位,这是社会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基础或依据。因此,真正了解社会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主体性问题,包括起源和形成在内,都应当从社会的利益关系、组织关系、物质条件以及相应的认知模式中寻求答案。
人类学家发现猴子群落有这样的规律性现象:一般来说,一个猴子群有十几只到上百只不等,占据比较固定的地盘。群落中有猴子王,管辖着一定区域内的猴子成员。猴子王主要由体能和智能的对比竞争方式产生,以体能为主。在正常情况下,猴子王的号令可以通过它的面部表情、吼叫声和奇特行为直接传达给在场的全体成员;成员听从号令。一齐动作起来。但是,信息反馈却不那么直接,并且显得有相当大的障碍。在觅食、争斗、逃遁、嬉戏等活动中,群落中有关信息大多不是第一手信息获得者直接反馈于猴王,中间常有其他猴子代转。同时,对猴王的号令,有积极响应的,也有消极的。但消极者最终会附合积极者的行为,至少不与之发生尖锐冲突。 这便是传播行为的从众现象。这就是说,猴子群中的分层效应直接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分层现象。 这种分层现象使得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几乎在所有观察到的猴子群中,都有若干能力优于一般成员的猴子,被某些人类学家戏称为“知识猴子”。具有优异能力的猴子在许多情况下对其他成员具有行为导向作用,如食物占有严重不均,猴王过分压制成员,过于伤害某些成员的“利益”,能力优异的猴子竟有对抗和制约作用,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