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反思与中国学派的传播哲学 (9)
2008年08月 作者:杨超晶 来源:新闻与写作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导言:学术反思主题题解
传播学是20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财富将作为21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完善。无论是人类传播的实践性,还是传播研究的学术性和思想性,都 ... 内容:所与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共同主办。在北京召开。会议论文 130余 篇, 出席 180 余人,会期4天。 第九届 2006年 由中国传播学会与河北大学共同主办,在保定召开。会议代表160多人,入选论文86 篇,会期3天。
从时间的连续性上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各高校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可谓历史延续性最强,平均每2年召开一次。唯有1986年到1993年,此间政治风波明显地影响了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原来基本上相隔两年的研讨会中断了,此间有7年时间处于空白状态。自1993年开始,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又得到恢复,参加人数规模与论文提交数量不断扩大。1982年第一次会议仅有30余人参加,到后来出席人数逐年上升,论文提交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明显增加。至2004 年第八次研讨会时,出席者已达到180 余人的高峰。从第三次会议开始,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还吸引了港台和外国学者参加。
28) 历届研讨会的主题 传播学研讨会的“主题词”是指,为确定会议基本观念和研究方向划定参考范围时所使用的词语或词组,也是具有传播研究意义的一些命题。
历届研讨会主题
研讨会序列 研讨会主题词 第一次 怎样认识和研究西方传播学 第二次 第二次全国传播学学术研讨会(无具体主题) 第三次 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无具体主题) 第四次 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五次 传播与经济发展 第六次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信息与传播:中国与世界 第七次 新世纪的中国传播研究:创新与发展 第八次 传播学研究:融合与创新 第九次 传播学研究:和谐与发展
1982年,第1次传播学研讨会的主题是“怎样认识和研究西方传播学——西方传播学座谈会”。当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对外开放和改革初期。传播学作为一门主要来自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学科,对于我们还是陌生的,“座谈”一词的含义意味着对新事物的初步引介认识与相互启发 , 是非规范性的学术探讨 。 于是,主题词突出了“怎样认识”的问题。端正思想态度成为研究的开端。“第二次全国传播学学术研讨会”和“第三次传播学研讨会”通过“研讨会“一词,突出了学术研究的地位,也表明”研讨会“将成为我国传播研究者所遵循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和学术思想积累的方式,两次重复使用还表明这种研讨会形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从1995年以后至新世纪初,研讨会的主题关键词“传播与社会发展”,“传播与经济发展”,“信息与传播”,“创新与发展“、”融合与创新“越来越具体而鲜明了。从这个时期开始,我国信息传播开始走向成熟 。 从新世纪初开始,最后两次研讨会的主题词发生了转换。主题词突出了社会新的发展目标——创新与融 合 ,反映了整个时代所提倡的精神 , 彰显了传播研究对这些新目标的感受力。
29) 主要研究层面 此处主要看研究层面的持续性和深度,是否全面等。层面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
9 次传播学研讨会所涉及到的5个研究层面排序如下:
研究层面 排序 出现的次数 占历次研讨会研究层面的百分比 大众传播研究 1 7 87.5% 跨文化传播研究 2 6 75% 人际传播研究 3 5 62% 组织传播研究 4 1 0 群体传播研究 0 0 0
30) 论域总结: 语境发展 经过对研讨会综述的分析,我们看到我国传播研究有如下特点与趋势:我国传播研究自1978年引进以来,基本上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时代精神与社会需求成为我国传播研究不可回避的语境。如果说人的认识是对这个世界的反映,那么传播研究就不能脱离时代的印记,脱离时代的语境特征。我们从主题词使用的词语变化中,可以看到传播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与环境特征。
可以说,每次研讨会的主题词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如果站在传播的视角,我们还可以说,传播研究对这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又是建构式的,而不是镜子式的再现。既然传播一直被编织在社会生活里面,那么我们就得一直不停地在这个领域里寻找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构造观察问题视角的多元性。
31) 核心理论与视域交融 核心理论与视域交融——我们理解的传播内容正在不断变化,研究问题也不断向各个方面延伸。在对综述内容进行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各种研究论域中,跨文化传播研究已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