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研究室首页 >> 书画鉴赏 >> 有意味的“画中画”:陈师曾《读画图》赏析

有意味的“画中画”:陈师曾《读画图》赏析

2018年02月  作者:李惠子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0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读画图(国画) 87.7×46.6厘米 1917年 陈师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原标题:有意味的“画中画”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留学日本,善诗歌、 ...
内容:

 

  读画图(国画) 87.7×46.6厘米 1917年 陈师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原标题:有意味的“画中画”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恪,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留学日本,善诗歌、书法,尤长绘画。山水画在师法明代沈周、清代石涛的基础上,注重师法造化。人物画注重神韵,多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他还对现代画家齐白石影响颇深,劝其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

  民国六年(1917年),是历史上让人难以忘记的大灾之年。尤其京畿、直隶一带,先是春夏季节旱情严重,后于7月下旬、入秋后又连降几次暴雨。一时间,铁路被冲断、农田被淹、秧苗被毁,受灾区域之广,人数之多是数十年所未见。水灾发生后,北洋政府、慈善团体、文化人士等纷纷筹措赈济。陈师曾的这幅《读画图》描绘的正是当时艺术界以展览形式赈灾义捐的场面。画上题跋这样描述:“丁巳十二月一日,叶玉甫、金巩伯、陈仲恕诸君,集京师收藏家之所有,于中央公园展览七日,每日换新,共六七百件,取来观者之费,以振京畿水灾,因图其当时之景,以记盛事。”

  由此可知,《读画图》的创作来自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解读该作品,也从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北京文化人的一些生活场景。首先,画面并存了创作者与观者的视角。对创作者陈师曾而言,他是将自己所看到的展览场景如实生动地记录下来。作为看展的观众,有的俯首注视身前摆放的长卷与册页,有的仰面观看墙上悬挂的画轴,或正或侧,神态各异,无一雷同。其次,以时装入画,表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画面上约有20人,主要以年岁稍长者为多,有中国人,也有洋人。你看那些观众的衣着,既有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者,也有西装革履戴礼帽的,还有穿高跟鞋带手套的时髦女郎。他们集聚一堂,观展之余好像还不忘品评讨论,气氛热烈,似乎都被展出的藏家作品所吸引。再者,该画呈现了一个不同于文人雅集式的美术展览形式。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书画交流基本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又有些私密的范围内进行,即“文人雅集”。像画面上表现的这种美术展览,其实是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风气传入的,这一形式真正开始普遍起来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因此,陈师曾在创作此画时,美术展览其实还是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对于美术家来说,参加这类助赈、有公益性质的书画展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他们的社会关怀与责任感。此外,具体描绘上,作者在表现人物面部时用笔简洁随意,略带漫画色彩。形体塑造上省略了传统人物画当中的线条,以大块墨色代之。尽管人物众多,但以“之”字形构图,排列错落有致,因而不显凌乱。并且,他还借鉴了一些西方画法,用色涂染,深浅浓淡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尤其画面上有意为之的空白处,反映出他在营造环境时对光线的感受和表现。尽管画面人物众多,但画作字形构图,排列错落有致,并不显得凌乱。

  就此画创作者陈师曾来说,出生在“义宁陈氏”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中。其祖父陈宝箴是近代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其父陈三立为清代进士、同光体诗派的主要作家,其兄寅恪是历史学家。如此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自然也令陈师曾受益匪浅,年少时就已显露出在诗书画方面的天赋。而后留学日本的经历亦令他眼界开阔,不故步自封。1913年,陈师曾赴北京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编审,兼任女子高等师范及北京女子师范博物馆教员。在北京近10年间,陈师曾与当时画坛、文坛的名流都来往密切。其中,已成为艺坛佳话的一件事是他主张创新,曾劝齐白石自出新意、变通画法,对其影响颇深。陈师曾所处的清末民初,正是中国面临各种变革的动荡时期,政局复杂多变,东西文化碰撞激烈。针对当时中国画因临摹古人风气陈陈相因的局面,陈师曾虽然也主张中国画革新,却没有认为“西洋画科学、中国画不科学”,而是强调要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其短,借鉴并融合西法之长。这样的思想在他的绘画实践中亦是处处都有体现。就《读画图》而言,该作品具有多方面的时代性与创新性:一是陈师曾以画者和观者的双重视角进行创作,与此前中国文人画创作理念有很大不同,即便在今天的美术环境中仍然具有启示意义;二是该作品所刻画的公开展览形式在当时是比较新鲜的事物;三是该作品是当时社会一隅的现实写照,突破了晚清人物画多以高士、佛道人物等为题材的局限,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大胆引入西画的表现方式,这与陈师曾革新中国画的理念相一致。总之,《读画图》以新鲜的内容和融会中西的技法语言,反映了陈师曾富有创造性的思索与探索。

 

 

  
书画新闻
· 书画家出书聊“兰州面”
· 中泰艺术家书画精品联展在集美开幕
· 当油彩邂逅自然,俄罗斯精品油画展在哈尔滨启幕
· 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成立
· 对外美术交流成果在京展示
· 数字化技术揭示宋代珍贵壁画更多神奇
· “写山——李一摩崖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
· 为人民画像 为大凉山助梦
· 著名画家杨阳向马鞍山捐赠书画艺术作品
· 中非艺术交流之中国书画艺术走进大使馆
书画鉴赏
· 古代书画升温 一页千金难求
· 浅析对中国画笔墨的认识
· 130件中外美术佳作集体亮相
· 数字化技术揭示宋代珍贵壁画更多神奇
· 知己有恩 齐白石与他的最强朋友圈
· “颜体”又添新碑帖!颜真卿早年书迹真品被发掘出土
· 为“最可爱的人”塑像
· 用绘画讴歌光辉时刻——画里的“国庆”
· 农民画:小乡村画出大未来
· “记忆深处——蒋正杨水彩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
· 丹青与中医相遇:用国画描绘本草精华
· 梵高沉浸式画展即将在悉尼开幕
· 豫籍书法篆刻家创“甲骨文钧瓷龟甲片” 赠河南省档案馆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画“导航寻宝” 图
· 艺术家秦保家山水画作品欣赏
中国新闻培训网书画研究室简介
  中国新闻培训网书画研究室是中国新闻培训网下属的一个部门,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书画艺术为宗旨,与国内外广大书画家有着密切联系,开展书画笔会、展览、基层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内外书画交流活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新闻培训网书画研究室由著名书画家任顾问、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主任助理等。
  中国新闻培训网书画研究室将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授课、沙龙等形式,对书画艺术规律进行理论探讨,以不断提升艺术鉴赏与创作水平。
  中国新闻培训网书画研究室以中国新闻培训网为平台,常年为广大书画艺术家进行风采展示。同时,也将竭为国内广大传媒界书画家及爱好者服务,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关合作、举办相关笔会或参加活动者,可与我们联系。
     电 话:010-85896333/9333 85890475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