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相机和胶片视为“情人”2017年05月 作者:刘卫兵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那时发一张照片至少要忙碌好几个小时
传统新闻摄影时代,拍照片不容易,制作和传输照片更麻烦。
1995年,我跟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问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和希腊。那时出访,记者 ... 关键字:新闻摄影
内容:
那时发一张照片至少要忙碌好几个小时 传统新闻摄影时代,拍照片不容易,制作和传输照片更麻烦。 1995年,我跟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问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和希腊。那时出访,记者不仅要带摄影器材,还要带上胶片冲洗工具和传真机设备。每天采访结束,我就一头扎进宾馆的卫生间,关上灯,用显影罐冲洗胶卷,按照程序配药、测量药液温度、显影、定影、烘干,最后选出发稿底片,放入底片传真机,拨通国际长途电话向北京发稿。当时通讯传输技术条件落后,发一张照片至少要忙碌好几个小时。那时间出国,印象深的就是宾馆的厕所。 如今都用数码和手机拍照的人们,恐怕难以想象,那时代拍张照片多难! 改革开放前,新华社发往各地的照片稿件,主要靠邮局和工作人员直接把照片送过去。听老同志说,遇到重大事件,比如要发毛主席的照片,都要专人坐专车送到机场,然后再用飞机送到各个省市的报社。直到90年代初,我在新华社摄影部新闻中心做图片编辑,当时大部分的图片稿件都要洗好照片,通过邮局寄送或等着报社的人来取,只有少数采用传真方式传稿。 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攻打伊拉克时,由于国内通讯条件很差,长途电话要么打不通,要么经常断线。为接收一张国外传来的照片有时要等几个小时,急得编辑哇哇叫,而前方的摄影记者也因传输不通畅而直骂娘。总算等来了底片,我们要跑到车间翻拍、冲底片、洗照片,然后送到楼下。那段时间,每天晚上总有许多报社派专人来新华社等着取照片,一等就到大半夜。那时候,新华的照片是唯一的、垄断的,别人必须要的,现如今行情变了,谁还会在门外排队呢? 对传统相机总有一种留恋之情 十几年时间里,传统相机、胶片和我们终日厮守,摄影记者把相机和胶片视为“情人”。听说还有记者习惯把相机放在枕头前睡觉,那感觉挺亲切。 新世纪之初,我们曾兼顾使用过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如今小数码相机、手机像素都在几百万以上,可那时,数码技术还没过关,专业数码只有百十万像素,照片质量很差,以至于有些老记者拒绝用数码相机,坚持用胶片相机,甚至有一位暗房老技师说:“数码肯定不行!”他的话刚说完没两年,数码技术便迅速发展,到了2002年年底,我们正式告别了传统相机。 与胶片相机打了十多年交道,对传统相机总有一种留恋之情。后来我去看望大学时的班主任、人大新闻系教授徐国兴先生,听说我们早换成数码相机了,这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搞摄影的老人家苦笑着说:“讲了一辈子胶片摄影,如今对数码不大懂啦!”望着年近八旬的老师,自己的心里也多了几分惆怅。 其实,变化的不仅仅是相机,自己拍摄的想法和观念也有很大的改变。刚拿到相机时,喜欢拍花草和人物特写,总希望把照片拍得好看。工作后整天马不停蹄地忙着拍照片发稿,总想把照片拍得规范些。现如今想法变了,想更多地拍一些能够真实记录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影像,拍一些更有价值、能够记录历史的东西。 如今的摄影市场早已被数码相机占领。来自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等多家器材城的数据显示,胶片相机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眼下购买胶片相机的客户,多是怀有某种怀旧的情结,为了收藏和纪念。 随着数码时代到来,新闻摄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一向由专业摄影师把持的舞台,已变成所有人记录生活、传递信息、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如今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地铁、餐馆,姑娘小伙们随时用微型相机、手机、掌上电脑轻松按下快门,就可以留住社会和人生的影像记忆。此情此景,让我这个抱了近20年老相机、此后又抱了十多年数码相机的人怎能不心生感叹! “无可奈何花落去,”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胶片和老相机走得如此匆匆,以至于人们还来不及望一眼它离去的背影,就开始迎接新的数码时代。真不知一二十年后,自己将抱着什么新闻摄影……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本文节选自刘卫兵著《我们这30年一一 一个记者眼里的中国改革开放》,略有修改。)
|
热点 . . .
最新 . . .
|
合作加盟 | 诚聘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不良信息举报:010-85894419 邮箱:postmaster@xwpx.com | |||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6392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