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研究 >> 网络舆情,真的只有7天的记忆吗?

网络舆情,真的只有7天的记忆吗?

2020年01月  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巴黎圣母院失火、学术造假事件、高架桥垮塌事件、女性被家暴事件、某社交筹款平台被曝诱导病患瞒报信息筹款……以上这些2019年的社会热点,有很多已经忘了吧?   确实,当前的社会也被称作是一个舆情 ...
关键字:网络舆情
内容:

 

  巴黎圣母院失火、学术造假事件、高架桥垮塌事件、女性被家暴事件、某社交筹款平台被曝诱导病患瞒报信息筹款……以上这些2019年的社会热点,有很多已经忘了吧?

  确实,当前的社会也被称作是一个舆情“快闪”的时代。有人总结除了网络舆情的“七天传播定律”:从网络舆情爆发,到它消失在网民视野中,这个过程一般只需要七天左右。

  “七天传播定律”是真是假?一起来看。

  谁在影响着网络舆情生命周期?

  任何网络舆论热点信息传播都有一定的发展演变周期,一般认为,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包括酝酿期、爆发期、扩散期、恢复期。受事件属性、信息畅通程度、官方回应情况、民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传播周期的长短具有较大差异。

  网络信息传播和讨论平台的多元化,也改变了以往网民集中于一类平台、聚焦同一个问题的状况,使互联网舆论场变得支离破碎,舆论热点趋于分散化,由此形成了这样一个现象:对于某一类人而言很“热”的话题,另一类人可能闻所未闻,这一变化对舆情走向和周期研判的准确性构成了挑战。

  网络舆情的爆发看似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离不开对舆情传播动力机制的考察。该动力机制包括议题引爆机制、情感触动机制、互动交流机制和叙事补充机制。前两者构成网络舆论爆发的必要条件或初始条件,后两者则完成了网络舆论的微观生产或意义生成。

  “七天传播定律”是真的吗?

  网络信息超载和热点的快速更迭,使网民的注意力显得尤为稀缺,因此,当前的社会也被称作是一个舆情“快闪”的时代,一些新闻热点在经历井喷之后,就迅速冷却。一个事件的舆论热度能够持续三天,就已算是重大舆情事件。

  经验地看,似乎网络舆情“七天传播定律”是存在的,但现实中影响舆情热度和持续时间的因素又是多元的,因此,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定律。此外,“七天传播定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较短的现状,但却是一种经验性的观察结论,而非有学理支撑的科学理论。原因有以下几点:

  1

  舆情传播与事件的重要性有关

  一件事只有具备足够的热度,引发公众讨论并使其关注度上升和保持一段时间,才能被网民发现并逐步形成网络舆情。比如,对食品安全等社会顽疾问题,网民疲态感明显。官方回应之后,久久拿不出有关事件真相的调查报告,网民就会放弃追问和关注,转而被新的热点事件所吸引,舆情周期甚至会少于七天。

  对于有的舆情事件,一些网民的情绪宣泄多于理性讨论和真相追问,在满足表达欲、泄愤欲后,他们往往难以保持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导致舆情热度迅速衰退。

  但也有一些舆情事件不仅没有快速退热,反而还会出现多个舆情周期,不仅有单一问题的纵向挖掘,甚至还会引出同类问题的横向联系。网络舆论的波浪式运动反复拉升舆情热度,延长了舆情的生命周期,甚至在网络热点更迭后依然保持一定的话题热度,这一现象在杭州保姆纵火案、江歌案等事件中均有体现。

  2

  舆情传播与政府等舆情处置主体的行为有关

  政府是最重要的舆情处置主体,对网络舆情的传播扩散具有决定性影响。网络舆情从酝酿到爆发是有一段时间间隔的,如果在爆发点之前及时披露信息,回应民众关切,该舆情就很可能直接趋向消亡;如果任由网络舆情发展,则会先后进入爆发期、扩散期等阶段。

  如果舆情处置主体故意隐瞒事件真相,或者推诿扯皮,不及时发布信息,很可能会引发民众不满,助长网民的非理性情绪,不仅难以达到短时间内化解舆情的目的,甚至还会阻碍网络舆情演化中的观点聚集和信息扩散,使舆情升温并拉长持续时间,导致网络流言、小道消息等舆论次生品泛滥。

  3

  舆情传播和媒体的报道行为有关

  网络媒体是网民发声的主阵地,拥有新闻采访权的主流媒体承担着事实供应、真相调查和舆论引导的重任,是网络舆情的重要推动力量。

  媒体通过持续报道,分析舆情事件原因、揭露相关问题,会拉长舆情生命周期,但如果不能充分及时地进行报道,造成“新闻烂尾”,发挥相反的作用。

  还有媒体出于谋求商业利益的目的,控制新闻信息的发布,追求“新闻反转”效果,以赢得更大的关注,这样一来,舆情周期的呈现就成了一些媒体刻意操作的结果。

  这三种推动网络舆情衰退的途径,第一种是基于舆情生命周期的自发性衰退,第二种是政府积极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衰退,第三种是被新议题替代的取代性衰退。可以说,网络环境、政府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媒体行为、网民自身因素等,都会影响舆情的周期演进和热度持续时间。

  “七天传播定律”的误区,

  容易产生哪些偏颇做法?

  偏颇做法一:有的舆情涉事主体认为,既然有“七天传播定律”一说,那么就索性熬过七天,把静待七天舆情热度记忆失效当作化解危机的“捷径”。

  对此,有的舆情应对主体常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的回应作为舆情试探,期待新热点的出现能够迅速转移公众视线。

  偏颇做法二:个别地方还形成了一套“危机公关”的操作流程,虽然回应比较快,但往往流于“第一时间”“高度重视”“领导亲临指挥”等说辞,迟迟不见调查处理的实质动作。

  对此,有媒体把这种应付式处理概括为“表态快,处理慢;发布多,真相少;重道歉,轻问责”,或“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虎头蛇尾”式的舆情应对被称作“舆情烂尾”,表现出一些舆情应对主体的鸵鸟心态、侥幸心理。

  在信息传播即时化、碎片化的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热点事件频繁更替,新闻舆论监督由此出现了“散光”“失焦”等现象,给舆情应对主体“拖冷”新闻提供了条件。

  偏颇做法三:有些媒体为迎合受众需求、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现象的报道常常流于讲肤浅的故事和制造“标题党”式的“流量新闻”。

  这类媒体既缺少对热点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度挖掘,也没有对后续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进行追踪,让公众看不到事件真相和调查结果。

  渲染式的报道对公众的情绪化表达推波助澜,磨钝了公众对负面新闻的敏感性,助长了一些网民的肤浅认知和情绪化表达,致使其难以形成主动搜寻全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远远不足,同时也不具备持续关注某一事态发展、监督事件进程的习惯和意识。

  该做好舆情引导?

  政府、媒体、公众和意见领袖等都是重要的舆论引导主体,而作为关键主体的政府,在舆论引导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对网络舆情,进行封、堵、捂、压不可行,寄希望于网民遗忘不可靠,仅靠快速回应也不能满足舆情引导和应对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实现开放式的舆论引导,而非侥幸型的舆情躲避。政府应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公共事件调查处理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更加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面对舆情事件不退缩、不失语,勇于承担责任,让网民有畅通的情绪发泄渠道、合理的利益表达途径、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

  针对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媒体应持续关注舆情热点,力求拿出正式、严肃的调查结论,有效回应社会关切,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还应改变“旁观者”心态,避免娱乐化、碎片化倾向,不做刺激眼球式的煽情报道,不仅要将最新情况及时告知公众,而且应当对那些尚未得出结论的事件进行及时说明,以免加深受众疑虑和舆情波动,善尽媒体服务社会、引导舆论之责,以责任和操守唤起公众良知。

  媒体报道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公众媒体素养和网络素养,激发公众参与舆情事件讨论的热情,改变以兴趣和利益需求为驱动的“浅关注”状态,使其对新闻和舆情反映的深度问题保持持久关注,真正参与媒体对热点事件的报道,和媒体一道解析热点事件、追踪事件进程、追问事件真相,做理性成熟的“积极公民”,促进网络善治。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微信公众号标题制作的4类技巧
· 报纸副刊的新媒体转型探索
· 新媒体报道差错频生,是哪几个原因所致?
· 领导干部被查处后要关注哪些次生舆情?
· 新媒体编辑角色的三个转变
· 要“火”也要“活” 新媒体成为非遗新“
· 解码“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的破局出圈之
· 新媒体时代公益报道如何创新求变
· 政务新媒体应聚焦为民服务
· 政务新媒体账号集中关停热潮下的冷思考
· 如何使新媒体产品做到“有意思,有意义”
·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 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

推荐 . . .

《媒体元宇宙白皮书》启动仪式暨媒体元宇宙智库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媒体元宇宙白皮书》启动仪式暨媒体元宇宙智库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刘鹏飞: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中心主任
刘鹏飞: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中心主任
李  卿:新京报《我们》视频拍者项目负责人
李 卿:新京报《我们》视频拍者项目负责人

相关 . . .

· 网民在“网络暴力”中的从众心理
· 新媒体更个性化和互动性
· 网络标题有7个特点,你了解吗?
· 以“抖音”火爆为例谈媒体的碎片化传播
·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受众分析
· 都靓:做着做着就爱上了直播
· 故事型标题,为新媒体吸粉!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媒体人才
· 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 关 翔: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