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媒体 >> 新媒体研究 >> 旧瓶要常装新酒—谈《新闻调查》如何应对挑战

旧瓶要常装新酒—谈《新闻调查》如何应对挑战

2008年10月  作者:高培峻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tvrkthh0147
简介: 一个栏目由具体的节目构成,而一期期具体节目的变化,勾勒出栏目总体风格的演变过程。作为一档电视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10年;从多样化探索到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一次次修 ...
内容:

    一个栏目由具体的节目构成,而一期期具体节目的变化,勾勒出栏目总体风格的演变过程。作为一档电视评论节目,《新闻调查》在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中走过了10年;从多样化探索到调查性报道,《新闻调查》一次次修整着栏目品质的定位坐标,在一期期节目中勾画出一个节目走向成熟的反思与改革的历程。

  《新闻调查》网站上对栏目的简介是这样写的:《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周一期。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1

  《新闻调查》的每期节目都达到了上述简介的描述了么?
 
  笔者更愿意把这段话看成是对栏目自身的一种永恒的要求。栏目的品质是什么?栏目如何形成受众期望?应如何策划选题来呼应栏目的品质同时又能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这些要求固然苛刻,但在确立节目本位观念的今天,对一个日渐成熟的栏目来说,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其面对这类的挑战:如何运作、更新、调整以适应日渐激烈的媒体竞争?如何赋予节目常办常新的生命力和旺盛持续的吸引力?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全景式的探讨,以期望对《新闻调查》的发展和对其进行的业务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当前,媒介竞争趋于白热化,新媒体的涌现和日渐成熟不断瓜分着受众群,给电视带来了一波高于一波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以立于不败之地且有所为?这是摆在每一个电视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对一个电视栏目来说,《新闻调查》该如何在受众碎片化的趋势下培养受众期待感?换言之,人们每个星期在固定时间收看《新闻调查》的理由是什么?

  (一)栏目的独特品质是形成受众期待感的基础

  一个栏目必须有“个性”,必须通过对具体节目的把握去追求继而形成栏目的一种独特品质;而这种独特的品质,能够帮助受众轻易的将栏目分辨出来。很难想象,一个品质多元化的栏目会形成受众的期待感。节目的风格多变,必将对栏目造成伤害。

  《新闻调查》的独特品质是什么?

  选择了“调查”,就应该对调查进行界定,也就应该对表现调查作出深思。那么何谓“调查”?在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调查”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2在这一解释中,对调查的目标和目的以及过程作出了比较简练的定义:目标是“情况”,目的是“了解”,而过程是“考察”。对于一个定位为“深度调查”的栏目而言,单纯的情况了解不应该也不可能够构成其内容主体,于是过程的展现便成为《新闻调查》所要表现的重中之重。那么,我们该如何结合电视媒体的优势,用镜头展现调查呢?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出了其调查性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属性。从现场开始意味着调查主体必须介入到事件中;从质疑开始意味着节目的走向是从一个未知或者说被怀疑的已知走向未知;而一步步逼近事实真相的过程,则构建了节目的主体框架。对于《新闻调查》从业者来说,每一期节目都要问问自己:是否丢失了最应该成为《新闻调查》安身立命之本的调查过程的悬念展现而去舍本逐末的陈述一个为众人熟知的事实?尽管这个事实的结论早已被各种媒体所披露。

  故,《新闻调查》的每一期节目都应该“是一次出发,一次向着黑暗深处的冒险进军3”。记者的调查路径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也是调查的结束。“揭秘性”理应是《新闻调查》的独特品质,而1998年10月份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就是这样的一个榜样节目。

  (二)选题是栏目风格的外在表现

  选题作为栏目运作的第一环节,越发受到从业者的重视。作为一个在中国电视界较早的成功引入“策划”的栏目,《新闻调查》在推动电视节目选题思辨性和合理性上功不可没。但伴随着策划的引入,关于《新闻调查》选题的争论和思考就没有停止过。

  从栏目开播的《宏志班》,到后来的《第二次生命》、《恢复高考20年》、《大官村里选村官》、《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从市长到囚犯》,再到如今的《广东:非典第一战》、《村官的价格》、《艾滋孤儿的家》、《记者的故事》,乃至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农民看病现状调查》、《举报人李文娟》,《新闻调查》品质的摇摆不定导致选题的多元化表现。而一个成熟的栏目,理应通过选题的一贯性在总体上显示出栏目独特的风格。

  因此,《新闻调查》应该学会放弃。

  1,人物访谈类节目的剥离是选题走向单一的必然

  从第一个人物访谈节目《从市长到囚犯》到《“黑脸”姜瑞峰》,以及后来的《贪官胡长清》、《与神话较量的人》,《新闻调查》推出的以对话为主体构建起来的人物访谈类节目为其“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4。但是,对于栏目的经营者来说,更应该考虑的是优秀的访谈类节目符不符合《新闻调查》的“揭秘性”品质?他们对于《新闻调查》的品质是不是一种干扰?
最终,经营者们选择了放弃,将《新闻调查》中的人物访谈类节目剥离开来,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面对面》。而这次剥离,是《新闻调查》的一次成熟而又充满智慧的放弃。某一领域的放弃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阵痛乃至失落,但是对一个有着长远规划的栏目来说,这样的放弃意味着向选题单一化迈出了更深入的一步,这是对栏目品质经营的一种保护。

  2,事件性和话题性选题的边际界定及报道角度

  选题是以事件性为主,还是以话题性为主?关于这个问题,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这种选题的两头摇摆清楚的表现在《新闻调查》的节目单中,《举报人李文娟》是典型的事件性选题,而在这期节目播出前三个星期播出的一期《业主维权故事》,则是一个典型的话题性选题。类似的对比在《新闻调查》节目单中有很多,那么《新闻调查》该如何对事件性选题和话题性选题进行选择或者取舍?

  笔者认为,事件性选题和话题性选题并不矛盾,只要对选题的边际进行界定,选准角度,那么两者都可以成为《新闻调查》品质要求下的选题。并且,优秀的话题性选题作为一种新的选题标准有助于《新闻调查》从完全依赖于事件性选题中走出来。

  这种边际的界定就在于:选题是否具有记者深入调查采访的必要?记者的调查过程是否可以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记者的调查是要论证一个道理,还是要展示更多的不为观众所知的过程和内幕?5选题的未知性能否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或人物的命运的走向来展示?无论对于事件性选题还是对于话题性选题,都要经得起一个45分钟时长的深度报道类节目的推敲,而记者的调查过程,则是这个事件或这个话题由未知向已知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简而言之,选题应该有故事化操作的空间。

  从栏目开办到今天,《新闻调查》的主体节目毫无疑问是事件性选题,在事件性选题的立意和把握上,《新闻调查》无疑代表着中国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的最高水准;在这里,笔者更愿意讨论《新闻调查》在话题性选题上的把握与表现。

  2005年12月13日,《新闻调查》播出一期《看病难》,以笔者之见,这个话题或者说节目中的叙述角度就不应该成为《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这是典型的主题性节目。在这样的主题性节目中,主题(看病难)的预先建立使得结论(看病难)在调查之前就已经存在。看病难是公认的,而记者的调查过程在这期节目中的功能和作用只不过是在为这个结论找到证据而已。而这种运作方法,应该是专题片和记录片的特征。

  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角度的挖掘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事实的多样化给予角度的选择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对于《新闻调查》来说,节目制作周期和播出时间的限制使得栏目本身在时效性上没有任何优势,在已经由各种媒体狂轰滥炸的报道后,《新闻调查》该如何选择视角使自己的节目能够吸引住受众的眼球?

  在众多媒体炒作过后,事件的发展乃至结论是什么?众多媒体的关注形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媒体众生图”?在事件的第一轮媒体报道波后,这种冷视角的把握往往能够让后续式报道成为受众的视觉凝聚点。这样的后续报道应该是《新闻调查》通过记者调查行为展示事件背后真相的一部分,而这也是《新闻调查》追求新闻性的一种体现。
“对于事实的评价角度和切入角度的差别”6应成为《新闻调查》形成独特视角的不二法宝。

  3,主题单一化背后的深思

  在《新闻调查》所有的节目中,只有一个故事或者说一个话题,整个45分钟时长的节目均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展开。那么是否所有的主题都经得起45分钟的推敲,都可以在紧凑的45分钟内完整而又一波三折的进行讲述?

  节目主题单一化的背后,是对节目主创人员的压力,甚至是造成节目冗长、拖沓的主要原因。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尝试在一期《新闻调查》中同时叙说两个相关话题?这两个话题该如何运作?而两个话题的《新闻调查》,会不会成为《焦点访谈》的“叠加版”?这些,都需要从业者在日常节目运作中加以实践。

  (三)深度与故事化的融合

  电视新闻调查报道要努力体现深度,这种深度不是调查者对于深奥理论的阐述或引经据典的议论,而更多地是来自于调查者展现的事实。事实的新鲜感永远高于观念的新鲜感。那么对于这种深度,《新闻调查》应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呢?

  电视新闻调查报道要努力寻找与主题吻合的富有吸引观众、承载意义的可视性事件,在围绕事件展开报道的过程中关注人的命运、情感等,并充分交待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7新闻评论部主任梁建增曾形象地将《新闻调查》的做法概括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也就是紧凑而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冲突迭起,在冲突中层层推进,最终“剥笋式”的将新闻事实展现出来。而这一点,符合新闻表述的一般规律:新闻表述重视悬念、波澜和冲突,可以有效地刺激受众的兴奋点。8

  1,深度的故事化表现

  故事化的表现手法是吸引观众的一种手段,而对于《新闻调查》而言,深度报道的深度该如何故事化的表现出来?

  还是《透视运城渗灌工程》,这个节目在拍摄前拿到的只是一封信、几张照片、一条线索,9大量的事实通过记者的介入调查行为展现出来,而在这个展现过程中,乡干部的粗鲁恫吓,村民的表现,工程的真相等都在记者波折的采访过程中冲突性的展现出来。这里记者的介入行为和节目的叙事脉络完全的融为一体,记者由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向“冷静的介入者”转化,而这种转化的直接效果就是体验式新闻使调查的冲突表现更加真实,记者调查事实真相的波折起伏恰好是故事化表述的一个线索。这是一种典型的故事化表现手法。
同时站在受众角度上,深度的表现是不是完全依赖故事性的表现手法?受众需不需要分析、引导?
 
  《新闻调查》的故事化表现方式中,情节应该给人以客观的感觉,但同时在冲突的展现中应不乏暗示性,让受众在一个个冲突后不仅收获的是一声声惊叹“哦,原来是这样!”,更应该让受众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对《新闻调查》中展现事件的经过所借助的电视手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一个受众层次差别较大的电视类深度报道节目来说,必要的理性思考是必须的。节目进行理性思考的同时也在引导受众对事件进行反思,使节目的报道深度和受众的接受深度达到共振。

  2,故事化的分寸把握

  “度”的要求,永远制衡着故事化的分寸把握。作为一种表现事实深度的手段,故事化的优劣评判最终要以传播效果的好坏进行判断。故事化的表现应该是细节的表现,而这种细节应该经得起推敲。我们应该确立一个概念:故事化的最终目的是以观众了解细节,观众通过对细节的了解对节目产生兴趣以及信任。而现在的情况是:对一个电视节目来说,让受众相信你是真的不容易,而让受众怀疑你的情节真实度却是很简单的。

  遇到法律问题为什么要有法律界权威出场?故事性的分寸把握中,应注意构成故事性的人物出场是否有其必然性?是否有其不可替代性?在表现中是否贪大求全急于讲明白一系列问题而忽略了最应该注重的调查证据链的完整?在近期的《举报人李文娟》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倾向,关于举报以及税案的一系列法律规定的取舍应该以是否能够完整地构成一个证据链来证明举报人的行为合法性为前提,而不应该面面俱到。

  特别是对于事后调查,补拍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最大程度的客观还原?如果不适合补拍该如何运用空镜头?对空镜头的运用有什么样的要求?无论如何,笔者认为对于事后调查,其故事化的表现方法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客观地还原事件本身,过分追求镜头的艺术化和故事化反而会影响事实的客观性。

  冲突性是故事能够吸引住人的根本。对于一期节目来说,冲突性应该是贯穿整个节目而不应刻意的将整个节目组合成冲突的集合。对于一档45分钟的栏目来说,必要的稀释不但能够让观众不累,更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

  (四)调查记者的风格

  调查记者的风格应该和栏目风格保持一致,受栏目制约而又能表现栏目风格。
《新闻调查》的记者一直被要求“说得少,干得多”,“说得少”意味着观众或者说栏目本身并不期望你在镜头面前说得有多好,而在于通过你的采访,能让当事人说得多么的酣畅?通过你的调查,能让事件展现得多么富有张力?但是既然记者的调查行为以及由此展开的调查过程是如此的独具魅力,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在不影响节目整体形态的前提下,怎样扩展主持人的空间或者记者的空间?
   
  记得某位专家说过:《新闻调查》比较缺乏偶发性,缺乏即兴发挥和现场互动的东西。笔者认为这正是《新闻调查》记者个人发挥空间受限而产生的后果。记者作为节目的创作人员之一,不能满足于仅仅的按照计划进行采访,更应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突发事件的产生往往是对记者处理能力的一种考验。无论是在《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王利芬在现场对管道的核查,还是《“黑脸”姜瑞峰》中王志的“金钱美女难道不好吗?”,都是记者的一种即兴的发挥。王志曾经说过:《新闻调查》中最难的就在于记者要采访十几个人甚至更多,同样一个线索、同样一种情绪,却要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10这时候,记者能不能将采访意图转化为一个个精彩的问题抛给采访对象并在在短时间内获取节目所需要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有出奇和出彩的可能性。
再者,笔者对于调查记者在镜头面前表现出的一贯喜怒不形于色不以为然。电视媒体的优势就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在观众被事实打动的同时,如果作为事实的发现者——调查记者却是喜怒无形,甚至说为可以地追求客观而毫无表情,那么很难想象记者能够和观众达到超越空间的一种沟通。而这种沟通,是节目效果的一种衡量标准。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记者的情感流露不利于节目的理性和客观性。诚然,一个带有情绪的记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绪进而对采访对象进行无形中的施压以妨碍事实的客观化了解。但人文关怀是记者工作的职业底线,只要把握好这个度,笔者认为理性与情感不应该对立,情感流露同样是构成一个主持人魅力的很重要的元素。在这点上,美国《60分钟》的记者眉宇间的情感流露是很好的一个例证。

  总之,十年风雨,《新闻调查》走到今天,栏目的运作和维护已经愈发成熟,如何应对激烈的挑战,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愿本文思考的角度会对其有益。

注释
  1 中央电视台网站 
http://www.cctv.com
  2《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商务印书馆  第314页
  3《目击历史》 夏骏  王坚平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134页
  4《十年》 孙玉胜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第228页
  5 同上
  6《十年》 孙玉胜 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 第154页
  7《电视新闻》 叶子 刘坚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113页
  8《新闻报道新思路——新闻报道认识论原理及应用》 陈作平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第305页
  9《目击历史》 夏骏  王坚平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203页
  10《目击历史》 夏骏  王坚平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第321页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微信公众号标题制作的4类技巧
· 报纸副刊的新媒体转型探索
· 新媒体报道差错频生,是哪几个原因所致?
· 领导干部被查处后要关注哪些次生舆情?
· 新媒体编辑角色的三个转变
· 要“火”也要“活” 新媒体成为非遗新“
· 解码“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的破局出圈之
· 新媒体时代公益报道如何创新求变
· 政务新媒体应聚焦为民服务
· 政务新媒体账号集中关停热潮下的冷思考
· 如何使新媒体产品做到“有意思,有意义”
· 强化网络舆论引导 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

推荐 . . .

《媒体元宇宙白皮书》启动仪式暨媒体元宇宙智库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媒体元宇宙白皮书》启动仪式暨媒体元宇宙智库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刘鹏飞: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中心主任
刘鹏飞: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中心主任
李  卿:新京报《我们》视频拍者项目负责人
李 卿:新京报《我们》视频拍者项目负责人

相关 . . .

· 网民在“网络暴力”中的从众心理
· 新媒体更个性化和互动性
· 网络标题有7个特点,你了解吗?
· 以“抖音”火爆为例谈媒体的碎片化传播
·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受众分析
· 都靓:做着做着就爱上了直播
· 故事型标题,为新媒体吸粉!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媒体人才
· 高校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 关 翔: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