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媒体的职责2008年09月 作者:郭兴文 来源:权威新闻培训门户-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行走在专与博之间(三) 关键字:新闻,媒体
内容:
因为我只承认自己是一名报纸编辑,所以听到别人称我为“专家”时,总是感到有点不自然,甚至觉得有点赧颜或滑稽的味道(当然本单位同事绰号般地称呼除外)。尽管我有时候也很自负,但一般不愿承认自己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杂家,说到底自己搞过的一些学术研究都是业余的,主业还是新闻工作。专家也好,杂家也好,最主要的是新闻媒体工作要有公信力,难在慧眼识真上,难在敢于较真上…… 记得2004年9月22日晚上,在客厅看电视的妻子看到《新闻联播》报道我获得第六届韬奋新闻奖的消息,兴奋地来呼唤我,当时我正坐在电脑前上网,看到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批评新闻媒体“缺乏基本的核心价值观,缺乏责任心……喜欢哗众取宠”等等,他甚至对采访记者说“希望媒体真的要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看到他对众多新闻媒体不够严肃的指责,我以职业的理智和冷静压抑住灵魂深处的喧嚣和激情的冲动陷于沉思中。说实在话,我在学术领域涉猎虽广,但并不懂经济学。不过,早在几年前我却写过批评经济学家的“腐败是改革的润滑”、“破窗论”、“腐败次优论”的评论文章。我当时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学论争有着深层的社会背景,不只是社会转型期新旧观念发生的剧烈冲撞,许多观念都在发生蜕变,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被颠覆,熟知的经典被疯狂解构,传统的道德观念被利益关系逐步消解。更关键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分化出不同利益群体,而不同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及其代言人。当然一些专家作为利益代言人按说无可非议,如同律师既可为原告辩护,也可为被告辩护。可是作为党报和各种公众媒体却完全不同,在复杂的社会舆情条件下,要对得起广大受众,揭示社会公正与客观真相,所以新闻从业者不仅要有诚实的品格、严谨的操守、较真的精神;同时也要有一定的专业学养和理智的判断。 “专家”利益代言也不只是一些经济学家,早在2000年我因公开批评中学历史教科书六七百处“硬伤”引起的风波中就已显示出来。2000年6月,我偶然去《中学历史教参》编辑部,发现很多中学历史教师来信指出课本中的“硬伤”。我当时感到吃惊,便要来了尚未付印的杂志清样资料与整套教材一一进行核对,发现中学教师提出的问题90%以上都是正确的。在仔细对照核实过程中,我又从课本中发现了很多“硬伤”,加上早已被人们指出而一直未作修改的问题,课本中的错误和硬伤及可商榷的问题竟达六七百处之多。顺手便写了《神圣的荒诞》及《不出错才是怪事》两篇杂文批评。这是我第一次在新闻媒体上公开批评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其运行机制问题。没想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由此点燃了全国中学历史教材大讨论的导火索,一时全国轰动,热炒达半年之久。我的文章被数十次转载,有的加编者按转发。被各种评论文章和专家教授的论文引用多达数百次。在此中间,人教社组织了国家教材审查委员和审定委员等37位权威专家举行所谓“历史教材会诊 ”,专家们一方面掩饰缩小错误范围,只承认有“64处错误”,一方面以专家权威压服的方式不顾事实地点名指责“《西安晚报》所登郭兴文之文,以《神圣的荒诞》为题,说这套国颁教材错误硬伤多达六七百处”是“严重失实”、“严重歪曲事实”等等,并要求新闻界应“立即停止炒作”。 如果说我的某方面水平不如大专家们渊博还可以承认,但是若要说我连中学历史课本上的错误都鉴别不了岂不太贬低人了?何况这些错误硬伤都是我写文章前一一核实过的问题。于是,我又针锋相对连续撰写达两万多字的文章――《中学历史课本差错率大大超出国家规定――兼与张传玺先生商榷》、《是“会诊”还是“误诊 ”――向37位权威专家质询》、《张传玺会诊什么去了》等,在报纸上发表,同时在杂志上转发并转贴上新浪网、教育网,与专家们展开了争论,并将教材中重大错误及“硬伤”,一一列举发到新浪网上,将真相公之于天下。我还根据新闻报道指出37位权威专家所谓“会诊”的真相,证明我所写《神圣的荒诞》一文中无一处、一字歪曲事实,表述准确、完整,将这次中学历史教材差错问题的大讨论再次推向高潮。许多报纸如《人民政协报》、《杭州日报》等都以整版篇幅作热点报道和讨论。这些文章及其大讨论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直接导致我国的教材编写和发行体制打破一家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改革。 关于中学历史教材问题的批评以及对37位权威专家为错误护短的回应,当时是在我比较熟悉的历史考古和文化专业知识领域。但是做新闻常常还会遇到其它很专业的问题,比如经济学我就不懂。最近,经济学界关于改革中积累问题的论争就十分激烈,编辑部每天都会收到经济类时评、杂文稿件。一些经济学家曾指责新闻媒体缺乏公信力,而他们自己的公信力却一落千丈地遭到了全面质疑。为了处理这类稿件,我又不得不找来几十本中外经济学著作诸如哈耶克、舒尔茨的书临时抱佛脚地啃起来,不敢期望有多大收获,至少能帮助我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处理编辑事务时增强判断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本来就是一个杂家编辑,临时又多了一个“杂”的兴趣、一个“杂”的知识领域又何妨? 本来博与杂应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博有知识渊博、系统的含义,“杂”则是不十分相关地混在一起。可是,就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来说,博与杂又似乎有了统一性:知识杂了也就显得渊博,博也就是“杂”了。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