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新闻外交启示录 (1)2008年09月 作者: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tvrkthh0147
简介:在巴黎、在纽约、在东京、在圣彼得堡、在北京,在新闻发布厅、在国际论坛讲坛、在电视演播厅,与外国政要谈天说地,同外国新闻界朋友纵论风云,与世界各地受众共享东西文明之美。怀一颗赤诚之心,向世界说明中国 ... 内容:
在巴黎、在纽约、在东京、在圣彼得堡、在北京,在新闻发布厅、在国际论坛讲坛、在电视演播厅,与外国政要谈天说地,同外国新闻界朋友纵论风云,与世界各地受众共享东西文明之美。怀一颗赤诚之心,向世界说明中国,这,就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的艺术人生…… 启正主任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内阁发言人”,但他的工作与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有很多不同,他的工作不仅仅是发布一两条新闻——尽管发布新闻也是他的主要工作,对涉及中国的重大的不准确报道,还会及时增加新闻发布会予以澄清。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的做法也与美欧有很大不同,不仅仅是解答几个问题;各个国家部委的负责人也都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的场合介绍本部门本领域的发展情况,回答媒体提问。 启正主任在1998年4月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任之前,曾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期间,他天天与外国各界人士打交道,参与国际活动,在做实际的外宣工作。他喜欢和善于与外国人交朋友,谈话务实,懂得如何有效地和他们对话。 在长期的对外新闻交往实践中,启正主任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风格和模式,也为新闻工作者和外事工作者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新闻外交经验。 亲和的艺术 "要是能让13亿中国人中的十分之一一边喝巴西咖啡,一边欣赏巴西足球和桑巴舞,会是什么样的美妙情景!当然,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巴西人民能一边喝中国茶,一边欣赏中国武术和京剧。" 每一次对外交流活动,启正主任都极尽所能,搜集与对方密切关联的最新信息。他的演讲和谈话中,经常将这些新鲜信息生动地加以运用。 1999年9月,正值在巴黎举行“中国文化周 ”。启正主任应邀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他出人意料地引用了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戈蒂耶的一首叫作《中国热》的诗词,诗的大意说,“我心爱的姑娘在中国,住在细瓷塔中,在那鱼鹰出没的黄河畔。……”当时,他使用多媒体展示20世纪初中国小脚女人的照片和20世纪末中国女足获得世界杯亚军的场面,同时介绍有关中国发展的新鲜数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2000年8月至9月,中国在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多个城市举办“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期间,启正主任在全美新闻俱乐部演讲时,以对汉字“美国”和“美利坚”的平实、巧妙解释为开篇,“中文‘美国’ 两个字的意思从字面理解是‘美丽的国家’。……但最终定为‘美国’——一个最好的中国式名字,这会使一个不了解美国的中国人对她自然产生好感。”当时,我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启正主任的这个开头,觉得十分耳目一新。即使到了今天,演讲的内容被美国人遗忘,但是关于他们“美丽的国家”的美誉一定恒久地同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了。在当时“妖魔化中国”的背景下,启正主任的讲话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4年11月,由于偶然原因,启正主任原定赴巴西、阿根廷的访问计划搁浅,他将准备好的讲稿发在中国在线葡萄牙语网页上,他在文章结束时,深情地说,“一位巴西咖啡商曾说过,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天喝一小杯巴西咖啡,巴西就要发大财。这种期望是有道理的。要是能让13亿中国人中的十分之一一边喝巴西咖啡,一边欣赏巴西足球和桑巴舞,会是什么样的美妙情景!当然,我们也希望有朝一日,巴西人民能一边喝中国茶,一边欣赏中国武术和京剧。” 又如,2003年8月,启正主任参加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中国周”活动,在斯莫尔尼宫演讲时,他提到18世纪中国戏剧《赵氏孤儿》在俄国宫廷和贵族社会中流传的情况,同时对夏宫的中国式客厅表示赞赏,还称赞列夫·托尔斯泰等令圣彼得堡人自豪的几段历史,流露以演讲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对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文化的真挚情感和深入了解,拉近了和对方的距离。 除了“中国文化美国行”,在各国举行的“中国文化周”之外,启正主任还与其他部门一道,积极推动具有亲和力的对外交流活动。2002年,国务院新闻办组织题为《历史的记忆的展览》,包括驼峰航线、陈纳德飞虎队的故事,在美参议院办公大楼展出,展览内容丰富、感人,受到广泛好评。2003年10月,该展览又在美国空军博物馆举办,受到美国空军的热烈欢迎。 批评的艺术 "上帝并没有要求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必须一样!中国的制度是中国本身的国情决定的。" 在1998年10月,在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联合主办的“面向21世纪的世界人权”国际研讨会上,启正主任巧妙地引用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洞穴假相”学说,指出西方一些人“总是把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想像为一个反人权的国家”,思维方式“受固有的‘洞穴’所蒙蔽,他们无法正确认识中国人权的真实情况,看不到中国的积极变化和发展,甚至把中国促进人权的努力都误认为是侵犯人权的表现”。引用西方人熟悉的名人名言,佐证一些西方人的歪曲做法,维护了国家尊严。 2004年5月10日,在会见位美和加勒比海国家高级外产官访华团时,启正主任针对美国发表《国别人权报告》提出批评,“4天前,布什说美国士兵虐待伊拉克战俘不代表美国的价值观。按这个逻辑,凡是不好的行为都不代表本国,这样,任何国家都是完美的。我认为,美国士兵残酷虐待伊拉克战俘至少代表美国价值观的一个侧面。”启正主任敢于说自己的话,而不讲官话、套话,自然能够打动听者。 2002年12月在北京会见世界报业协会访华团时,启正主任一开口就捅破窗户纸,针对“中国限制新闻自由”的说法,他说,“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新闻不自由,主要是指中国媒体不攻击政府的现行政策。”一针见血地指出批评者的根本落脚点,阐释中国政府鼓励媒体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批评,鼓励媒体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舆论监督和讨论。在分析了“中国不像某些国家那样实行两党制,没有两党之争。所以中国的媒体不存在由党派利益驱动的媒体对政府的攻击”之后,他又回到了实质判断上,“西方媒体对‘中国限制新闻自由’的攻击,从根本上讲,不是针对中国的新闻制度,而是针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 他更进一步用西方人熟悉的语言提醒人们,“上帝并没有要求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必须一样!中国的制度是中国本身的国情决定的。”启正主任回忆说,这次直截了当的谈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客人表示“理解起来没有一点困难”。 澄清的艺术 一位德国记者提出"听说中国年轻人对'9·11'事件表现出幸灾乐祸情绪"的问题。启正主任说,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使上海浦东金茂大厦"失去了一个好姐妹" 启正主任说,在准备发言前,首先要在心里构造与听讲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为此,一般要请工作人员与对方一起确定“合适的听众”,防止讲话过“浅”或过“深”,要充分估计听者的心理感受。 2001年9月14日,美国刚刚发生了 “9·11”事件,在柏林亚太周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德国记者向启正主任提出“听说中国年轻人对‘9·11’事件表现出幸灾乐祸情绪”的问题。答问人既要对美国人民表示同情,又要对我国一些年轻人的不成熟表现作出合理的解释,化解外国人的误会,对这两点,启正主任都拿出了具体事例,以理服人。他说纽约世贸中心的倒塌使上海浦东金茂大厦“失去了一个好姐妹”,令人印象极为深刻。他谈到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和中美撞机,合理地解释了中国一些年轻人的反应。他说,“ 这只是他们一时的表达,而不是哲学的思考。”他的这番回答赢得了热烈掌声和轻松的笑声,获得了理解。 2002年5月在中日媒体研讨会上,有记者就5个朝鲜人闯日本驻沈阳领事馆之事提问。启正主任毫不含糊地指出,“事实很清楚,就是有人闯进了领事馆,中国警察阻拦了,但没有成功,又进去把他们拉出来。”在表达完这个基本事实后,他阐明,“中国武警的任务就是保卫大使馆的安全,这是最重要的,其他都要服从这个任务”,“假如闯入者身上带着炸弹怎么办?那样日本是否要感谢中国警察?”“为什么要把它歪曲成了敌意?为什么电视台要反复播放这样的镜头?”他提出,媒体要在中日关系间起稳压器的作用。随后的事态发展表明,在启正主任的答问在日本广泛报道后,过了几天,日本媒体对此事的炒作大幅下降了。 2002年3月,启正主任在京会见瑞士新闻代表团时,对方提出中国统计数字中是否含有水分的问题。启正主任在表示“中国政府在对外公布数字时,绝对没有有意地公布虚假数字来欺骗公众和媒体”之后,谈到中国的全民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占总人口的3.5%,各地统计工作者的素质存在差异,有些地方做不到准确地统计数字。随后,他坦诚地列举另外两个引起数字失真的原因:一是个别地方官员弄虚作假,二是中国在统计方法上有和国际惯例不一致的地方。启正同志还提出非常具体的平衡数据真实的办法,“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可以参考如能源消费指数等其他数据指数来印证。” 维护文化主权毫不含糊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公道,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大的媒体集团,让中国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表达真实的情况。" 200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针对“媒体的全球化”讨论话题,启正主任首先肯定信息传播全球化日趋发展这个基本事实,随后,他没有对“全球性新闻”下任何褒贬的结论,只是陈述事实,让听者去下结论。但他对于本国文化主权,作出表态,“在这当中各国都从中受益,但也要防止外来文化逐步淹没本国的传统文化。” 他还顺便批评了一些西方媒体的不公正报道,“回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有些西方媒体将一切过错归罪于亚洲各国的价值观和发展本国经济的独特方法。今天已经得出结论,当时他们的很多观点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那些建议并不符合受援国的国情。” 对于外界一直关心的中国媒体市场对外开放问题,启正主任以一位新闻主管官员的身份,毫不含糊地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政策。2003年8月在圣彼得堡斯莫尔尼宫答问时,他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的进口是出口的4倍多,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为出口额的14倍。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平衡”,“所以,在WTO谈判中,我们在文化方面没有太多的让步。”他再次表达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要清醒地保护好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防止对本土文化淹没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WTO谈判中从来没有涉及过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这些传统媒体的领域,也就是说中国没有对境外资本进入这些领域作出任何承诺。当然,我们在互联网,报刊、音像制品的批发零售市场是有承诺的,启正主任也通过一些场合阐释这一政策。 2003年6月,启正主任在京会见韩国国政弘报处代表团时说,“亚洲整体GDP占世界27%,但在新闻传媒上的影响力远没有GDP的比例高,显然这当中有语言和实力的原因。”他还在另外场合强调,“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公道,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大的媒体集团,让中国自己的声音向世界表达真实的情况。” 2002年5月在东京中日媒体研讨会上,针对有关中国政府控制互联网的提问,启正同志回答,“我们也问过日本、美国、法国等一些国家,似乎他们就是把传统媒体的一些规则视为对互联网也有效,所以不能说他们对互联网就不管理。”对于发布有害信息、假消息的网站,当然要禁止。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