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新闻摄影 >> 摄影技巧 >> 曾璜、王景春、李楠、巩志明、柴选网上交流图片编辑谈“图片编辑”

曾璜、王景春、李楠、巩志明、柴选网上交流图片编辑谈“图片编辑” (3)

2008年09月  作者:曾璜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 自报家门--关于各自图片编辑工作的情况介绍 1、柴选(以下简称柴):各位同仁好,请大家相互通报一下自己从事新闻摄影和图片编辑工作的经历。 李楠(以下简称李):1999年武汉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 ...
内容:报道配上好照片,为每一组好的图片陪上好文字的时代。北京青年报这些做法实际上符合媒体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媒体摄影报道的又一次进步。

     李:2001年12月,由广东团省委等单位组织的"健康直通车"活动启动,本报跑卫生线的摄影记者秦文纲听说要到连南瑶乡送医送药,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出画面的好题材。秦文纲拿回第一次拍摄的图片,内容多数是当地老百姓"惨不忍?quot;的画面,很有震撼力。但其中最吸引大家目光的却是一张看上去不那么触目惊心的照片:简易的露天诊所外,一位瑶族老伯抽着旱烟袋在默默地等待,一位满脸疲惫的医生正走出来。正是这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图片,让我有了这样的想法:这组图片或许只是故事的开始,因为在这个事件中,医生和病人是两个主角,是两条线索,而镜头目前只集中在病人这一条单线上。而越是复线的事件越意味着内涵的丰富,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做成多页的形成多角度报道的摄影题材。这个想法和当时主管专版的杨宇红副主任以及秦文纲不谋而合,经讨论后决定用3-4 个版的篇幅来讲这个故事,而且在同一天见报。接下来,就是我和秦文纲一起去采访,在前后半年的时间里,互相启发,最后做出了这组报道。它由4个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子专题组成:《这份执着放飞希望》--志愿者们深入广东连南瑶乡送医送药的感人画面;《这份痛楚期待痊愈》--连南瑶乡百姓触目惊心的缺医少药窘境;《这份牵挂无法放弃》--坚守在当地的乡村医生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故事;《这份关爱无法忘记》--一个被志愿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瑶胞的经历。这就像是一台大戏,分成好几幕,各自有独立的情节、主旨甚至风格,但合起来又能统一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这是一次新的尝试。这样的思路有戏剧的启发,也有电视片结构的借鉴。最后,我们以一个治愈的病人作为结尾,这是新闻报道的必要。因此,这个报道不同于以往的系列专题,它的确是一个故事,但通过4个版把故事里的各条线索都充分展开了,把几种角色都深入挖掘了。如果说这种做法有什么值得总结的地方,我想就是它没有按现有的一种摄影专题模式去表现这个故事,病人来一点,医生来一点,环境来一点,再加一个结尾。

     其实有的故事里是藏着很丰富的东西的,如果老是想着一个版的框框,会浪费题材。也会使看问题的眼光带有局限性。报社非常慷慨地一下给了4个整版,使得我们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巩:自从1998年以来,关于新闻摄影报道的兴衰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以组照的形式展示新闻已然不能适应现今的受众习惯;另一种观点认为,摄影报道(组照)在世界新闻史上虽说已然七八十年了,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以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由于理论上的含糊,具体到操作层面上就有了很大区别。譬如同样是知名报纸,一直坚持摄影报道专版只有区区数家,而更多的报纸很少做过摄影专题报道。

     应该说,生活节奏日趋加快,使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一点无庸置疑。摄影报道的旗帜应该高高飘扬,不仅是张扬报纸的个性,适应受众的阅读习惯,更是最大程度地传播新闻事件,增强新闻传播的实证性、丰富性和新闻现场原生态细节和信息的"高保真"程度。

     9、柴:以前我们所说的图片专版都是以图片故事为主,王景春从这个传统的做法中跳出来,做了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策划性的东西,各位对此如何看?

     曾: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许多报刊的图片编辑都对图片报道现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大家都在求变。1999年南方周末刊登的张小文和王景春的《大海里的一条船》做过改变尝试,王景春在南方都市报的所作所为也是这种尝试的延续。另外,人民摄影报温晓晗的图片版用一张大照片做衬底,中国摄影报图片编辑谢雨玫的报道摄影版对大照片形成视觉注意中心,照片在版面大小的处理,在照片之间距离感的处理,在版面中的留白等等都有新的尝试。这种变化也出现在国内的一些媒体,如广州的新快报。

     李:我觉得很好。几乎所有的图片编辑都在喊着缺稿,所以,大家要策划,要主动地搞出一些东西来。我很荣幸的是1999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南方日报摄影的大策划、大报道我都参加了,而且平时有什么想做大的报道,记者也会主动来跟我说,然后一起合作。不过,我的策划与王景春的不完全一样,他的东西有时很个性化,我们都是从新闻报道角度考虑的。

     巩:我将王景春的实验界定为"主题先行"的集约模式。应该说,它是一种专题摄影的形式。这类摄影报道是这两年才渐渐露头,不仅为极少数的编辑所推崇,而且被摄影记者广为采用。它不仅适应报道"发生"的新闻,而且适应报道"发现"的新闻。譬如今年的青年摄影记者"十佳"中,就有4人的组照属于或类似这种"主题先行"式(王岩的《9.11之后的美国》、李轲的《上海人的数码生活》、柴继军的《非常瞬间》、程铁良的《入世前的最后时刻》)。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每个图片及其说明都是独立的,甚至所有的独立单元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而每个独立的单元之间依靠主题连接和组合,是"主题"将他们集纳在了一起。也可以理解为一根时空或者逻辑上的主线将一些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有内在的联系)事件串联起来。这种形式,我们还很少尝试。

     王景春的这种"主题先行"式的集约模式,对中国新闻摄影专题的最大贡献就是丰富了其形式,打破了所谓图片故事一统天下的格局。

     10、柴:李楠的图片版既有像王景春的《儿童异度空间》那样大容量的图片专题,又有如梁文祥独闯毒穴、鄂穗警方千里救儿童等事件的连续图片报道。我看到的多数图片专题版都是以一个或两个版面来叙述同一事件,这种连续图片报道是否也会成为图片专题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请各位以自己了解的相关情况谈谈见解。

     李:连续的报道方式本身并不新鲜,只是我们的连续报道是在滚雪球,越做越大,越做越广,这在前面谈到立体化策划时有相关论述。不敢说这就是图片专题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但是,图片专题的报道形式肯定是需要不断拓展的。

     王: 2001年6月3日,9个版的《儿童异度空间》推出,是《目击》版当时的一次大胆尝试,在这9个版中我一共刊发了41张图片,每版都有一个专题,包括生存、暴力、战争、孤独、黑暗、死亡和饥饿。与很多集锦式图片版相反,我力图从同一母题的不同侧面去反映世界儿童的生存状态,做深,做透。

     9个版中,先要区分出不同的主题,我选择了悲剧性的一面,因为这些东西能真正触及心灵,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在结构版式上,我主要注重了两个方面,一是9个版面之间的统一协调,二是版面的留白。对于前者,我通过采取同等标题区,以及标题区同样一张小照片的方式得以实现;对于后者,则主要是忍痛割爱地舍弃了很多同样精彩的照片。

     巩:王景春和李楠有一个共性,就是要耗用非常大的信息传递空间,也就是占用大比例的报纸版面资源,因而我思考的出发点是一个管理学上的基本问题--投入产出比。

     应该说王景春的试验已经结束了。我们不仅要问,它的结果是什么?成功?失败?还是介于二者之间?一个摄影专题一次占用10个版面,这是多么大的资源占用呀?那么它的产出呢?究竟有多少读者关注?究竟带来了多大的社会影响?又为报社产生了多少有形及无形的回报呢?我持审慎态度。

     尽管如此,我依然要向王景春表示敬意。因为我们有理由尊敬一切创新者!王景春以自己的"牺牲",带给中国新闻摄影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王景春的实验,也就没有李楠后来一直到今天的实验。

     李楠做得没有王景春那么"纯粹",她更多时候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再者,实验气息被她老练地弱化了,或者叫掩藏了,更多的时候她还是披着传统的战袍来遮掩她那前卫的内衣!所以她稳健,直到今天还在做,而且有越做越好的趋势!
我要向王景春致敬!我要祝愿李楠一路走好!

     11、柴:景春用绘画和装置艺术等手段来阐释图片版的主题,这种探索会产生什么效果?

     王:《关心她的美丽,关心她的健康》(2001年3月4日)说的是女性乳腺癌,在这一期中,除了照片,我还引入了绘画、装置等图像语言来强化乳腺癌对女性的伤害。

     巩:这似乎已然不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了吧?

     曾:照片只是平面媒体视觉语言中的一种,而平面媒体的视觉语言还有图表、插图、字体字号,这些种形式的有机组合才能构成好的版面。对任何形式的探索都应该尝试。

     12、柴:景春做的好多图片版都贯穿着一个重要理念:散点透视。您能具体阐释一下其含义么?

     王:2000年7月2日我接手做《目击》版,因为从未做过编辑,对平面也没太多了解,算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希望组稿可相对宽泛一些,一是不至于缺稿,二是尝试一些图片报道的可能性。《目击》版是我摄影理想中另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可以让自己的摄影理念再次得到延伸。我觉得摄影版不仅仅局限于时效性和新闻性,也应注重图片本身的语言表达。因为这样才可以向人们传达出多样化的信息:图片可以这样拍,摄影可以这样理解。当年第一期柴继军的《目击中国.com》,7月9日邱焰的《武汉完全社会新闻》,都是摒弃了传统专题单视点讲故事的方式,而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围绕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的拍摄,其传达的信息经编辑整合后成为一个专题,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单点拍摄专题时总有不好的照片,稿件质量不高等问题,又使得一些原本零散的图片获得了一种共通的"意义",取得了1+1>2的效果。这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对提高,编辑不仅要能够从记者最近一段时间拍的照片中提炼出主题,同时也要求他具有将之转化为引导读者怎样去看的能力。

     我在《目击》版中还尝试了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如2000年8月27日的《城市名片》,我是把一个3分钟的电视片进行分解,把4个摄影记者的作品进行整合,时间顺序成为叙述的主要手段。另外,2000年10月1日贺延光的《历史不能空白》则是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品来建构叙述语言的。

     13、 柴:也请李楠举例阐述一下"立体化"的编辑理念。另外,一般的图片版都会挑一张作为主打照片放大,其余图片的幅面则有所区别。李楠在自己的版面上根据图片内容作了"双大照片"的尝试,诸位对此又如何看?

     李:可参见拙文《图片编辑的立体化思维》。

     巩:李楠的"双大图",在今春的"江阴会议"上就遭到谢雨玫的质疑。我以为,无论是传统的"单大图"还是李楠的"双大图",原本无所谓对立,也不是不可调和。因为它仅仅是摄影专题版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了哪个整体来讨论这个问题,应该重点看整体的协调性、统一性和主次是否得当,主题是否突出,整体的视觉效果是否完美、新颖,不能一概而论。其中一个

 

热点 . . .

15种无人机航拍操控技术
15种无人机航拍操控技术
新闻摄影:十年前的夏天
新闻摄影:十年前的夏天
《芭蕾女孩》拍摄角度问题引发评委热议
《芭蕾女孩》拍摄角度问题引发评委热议
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认为好照片的标准是“适用”
人民日报资深摄影记者认为好照片的标准是“适用”

最新 . . .

· 一个瞬间同时搞定图片视频?摄影记者“分
· 做伟大时代的记录者:“在路上”,才有最
·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
·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
· 翁乃强:一个用镜头绘画的人
· 如何拍摄黑白照片
· 摄影的灵魂是我们的思想境界
· 12条新闻照片摄影技巧
· 鲍昆:中国纪实摄影的历程
· 新闻摄影如何通过构图吸引读者
· 一张单位不要的图片,获得亚洲新闻摄影奖
· 纪实摄影如何做好客观记录与人文表达

推荐 . . .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何秘诀?
连获两届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记者的他有何秘诀?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二十大党代表“大眼睛”女孩苏明娟那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我在2小时内完成这组选题拍摄,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
我在2小时内完成这组选题拍摄,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

相关 . . .

· 会议新闻摄影技巧
· 15种无人机航拍操控技术
· 新闻图片的要求及拍摄技巧
· 新闻摄影构图技巧
· 新闻摄影:十年前的夏天
·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图片编辑
· 黄文、傅拥军在2009新文摄影高峰论坛上发
· 黄一凯:风生水起的在线摄影课堂生意
· 浅谈报纸头版中间大图片的运用
· 《芭蕾女孩》拍摄角度问题引发评委热议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中国新闻培训网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