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报道摄影的兴与衰--图片编辑三人谈2008年09月 作者:曾璜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rolling
简介:柴继军:《中国青年报》图片编辑,获《人民摄影报》1999年度新闻摄影评选杰出图片编奖; 张小文:《南方周末》图片编辑,获《人民摄影报》1999年度新闻摄影评选杰出图片编辑提名奖; 曾璜: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图片 ...
内容:
柴继军:《中国青年报》图片编辑,获《人民摄影报》1999年度新闻摄影评选杰出图片编奖; 关于编辑的理念 曾:首先祝贺你们在人民摄影报1999年度的新闻摄影评选的图片编辑评比中获奖,这好像是我国新闻摄影界首次对图片编辑进行评选。 近几年来,摄影专题报道,特别是图片故事这种报道形式在我国报纸版面上大量出现,大有取代"画刊"之势。一些摄影记者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实践,也基本掌握了怎样为报纸摄影版拍片的方法。 以中国青年报为例,你们不仅基本上完成了从"画刊版"向"报道摄影版"的转变,而且还在1995年将原为每月一期的版面扩充为每周一期,而《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等凭借报道新闻而扬名的"报摊实力派报纸"也都各自开辟了每周一期或多期的"摄影专版"。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以摄影报道为主的报纸、专刊,如《人民日报·华东版》、《陕西日报·社会大视角》、大众日报、新快报等等。可以说,我国的报道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年来您们两位负责编辑的栏目已成了这个领域的品牌,很多报道摄影师都将照片能不能上你们的版面作为作品是否到位、是否成熟的标志。我希望二位结合国外报纸的实际操作经验,谈谈你们的编辑理念,以期给那些从事或准备从?quot;报道摄影"的摄影师一个有益的启示。 柴:目前新闻摄影中最盛行也是最难的当属专题摄影。你上面已经提到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每周用一个整版的篇幅来刊登单一主题的摄影报道(摄影专题),开始打破中国报纸以"画刊"为主的固有模式。如今,报纸、杂志开设专题摄影的专版已是"时尚"。鉴于目前我们对"报道摄影"界定的不确定,我想在讨论开始前应该先对我们讨论的摄影形式做一个界定。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专题摄影,是由若干幅(一般为5至15幅左右)有相互联系的图片组成,通过讲述新闻故事、记录新闻事件或展现社会现象来表现明确的主题和摄影记者评判的摄影报道体裁,是适合报纸杂志刊发的摄影报道形式。 曾:我们可以更为特定地谈谈报纸上的摄影版。你们是否可以先介绍一下贵报报道摄影版的编辑思想和特点。比如:对什么样的稿子感兴趣? 张:在《南方周末》编了几年《写真》版,整体的感觉是:你得跟着新闻走。这是由报纸的属性决定的。现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提高读者关注度的重要一点就是媒体的新闻性。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类周报的图片版,当然也要体现这一点,也就是说,报道摄影的新闻含量显得越来越重要。譬如,手头拿到两组稿件,在图片的技术因素差不多的情况下,首选的当然是新闻含量高的那一组,哪怕在技术上稍为逊色。从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是图片跟着新闻走。除去这个前提,决定图片使用率的因素还有: 柴:《南方周末》的风格是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采用平民视角。对于中国青年报,主要特点则是定位比较清楚,每年52期,能上版的选题主要是处在大的新闻背景下的人物故事、人物状态、人物命运,最近比较典型的是邱焰的《母女重逢》。 曾:能不能展开谈谈"没有拍好"指的是什么,也就是目前来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柴:首先是报道摄影的形式构成。许多人也许没有仔细区别组照和专题摄影,认为似乎就是一回事。专题摄影区别于组照之处,主要是其较为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影像结构。组照一般指用2到3幅图片来说明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其逻辑关系通常为对比、递进等,影像结构也较为简单。专题摄影一般篇幅较大,通过较多的图片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主题,图片反映的内容有复杂的逻辑结构,从视觉上看也有复杂的影像结构,在拍摄上需要摄影师花一定的时间去思考、采访、捕捉瞬间,在报纸上也会以较大的篇幅来刊登。 曾:近年来, 我国新闻摄影的评选将系列照片改为最多6张,其主要原因就是许多参赛的组照是凑出来的。但我感到,对于能够驾驭大题材的摄影记者,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如用6张照片来展示王瑶的《陈爱莲》,就不如用8张、10张、12张来展示。人民日报陶源明的"微笑行动"(见《中国摄影》2000年第5期)在这次人民摄影报的评选中没有获得更好的名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可供他展示的空间太小了,他这组照片有20-30张很强,可以出一本画册,如能给他一个更大的展示空间,我想,可能得到更好的名次。世界上主要的新闻摄影比赛,如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的比赛(WPP)和美国新闻摄影年赛(POY),都选择12张为一组。其实6张照片对于一个报纸的图片版也太少了。我国影赛的这种规定似乎对新闻摄影的发展和摄影师的实践产生了负面影响。 柴:在我们收到的众多作品中,经常可见一些内容简单、结构混乱、照片重复的所谓专题摄影。一件只需两三张图片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却要用七八幅甚至十几幅照片来报道,实在显得累赘。媒体大量需要成组的摄影报道,而我们缺少能成熟驾驭专题摄影的记者,单幅不够,组照来凑,成组照片的泛滥也就在所难免了。我挺理解前两年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发出的"组照'泛滥',优秀的单幅照片太少"的疾呼。 张:简单地说,有新闻性的图片质量往往不高;而拍摄得较好的图片又常缺少一定的新闻性,二者统一的稿子较为缺乏。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吃快餐吃得有点倒胃口,等大餐又等得饥渴难忍。 柴:整体水平较高的稿伲凑掌淮砦淖痔酰赐计适陆峁股喜煌暾4蠖嗍ㄌ庥幸徽呕蚣刚沤虾玫耐计 加腥备觳采偻鹊南窒螅踔烈恍┳罨镜幕嬉裁挥小R晃簧阌凹钦呒睦匆蛔橐晃焕先硕嗄昱纳憷锨逃肿吹耐计适拢髡吒倭撕艹な奔洌胁簧俸猛计嗉冶樗械牡灼褪敲挥姓业揭徽排牡轿坏囊彩亲罨镜?-老人拍照时的图片。还是那个问题,摄影记者采访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不要只关注怎么拍,还要整理思路,构建专题的框架,用编者的思路来编辑自己的专题。一个故事有几个情节就可以充分表现主题,又有哪几个细节能深化主题;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以及结尾通过什么画面来组织串连等等。除了内容上逻辑结构的缺欠外,图片的影像结构过于单一,是目前报道摄影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经常能看到一位永远站着、仅用一支广角镜头、和采访对象保持单一距离的摄影记者拍摄的专题,视角视感单调乏味。摄影记者应充分运用摄影设备、现场环境以及其他辅助手段,不仅拍顺光,还要拍逆光甚至剪影;不仅拍正面,还要拍背后;不仅站着拍,还要蹲下来或站到凳子上去拍……多角度、多侧面地用摄影语言来表现。 曾:1995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图片故事应包含两方面的照片,一是反映事件发展过程的照片,二是反映摄影师个人对所拍摄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价的图片。就我自己的经验,有其一没有其二,不煽情;有其二没有其一,则不成故事。 柴:一组优秀的专题摄影和一组平庸的专题摄影之间的差别就在这里,即图片是客观记录多还是主观表现多。 关于图片的编辑处理 曾:一个好的图片编辑可以通过编辑照片、挑选照片来提高图片故事的质量。在这方面,西方图片编辑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如美国著名的图片编辑里奇·舒勒蒙( Rich Shulman)将其编辑图片版的过程分成12个步骤,此外还有一些诸如视觉中心理论、视框理论、留白理论等基本条规(见附录)。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编辑照片的过程和怎么安排版面? 柴:目前我们大多数图片编辑还都是被动地接受稿件。选题好、拍摄质量佳的稿件当然会得到重视。一般而言,我会先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整个故事的全貌,然后再看图片,主要看其是否完整准确地讲述故事,最重要的是有没有一张可以在版面上放大而且非常准确地凸现主题的照片。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大照片几乎决定了稿件是否会被采用。如果有了一张或者几张不错的图片,只是在内容逻辑上有些乱,或个别图片的摄影语言不够好,或者还缺少一些其他情节和细节,这时,编辑一般会与作者主动联系,进一步了解拍摄采访的过程和采访的难度,以及是否有可能拍得更完整。这种交流非常重要,便于记者和编辑的沟通了解,有利于采编达到最佳状态。充分了解情况后,编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和记者一起商量拍摄计划。类似的沟通可能需要若干次才能达到目的。等拿到较完整的稿件后,编辑会根据版面的大小以及其他情况编辑文字,挑选图片。除了文字初稿外,编辑有时会收集一些背景材料以深化主题,也会根据主题需要重新设计文本格式。例如有的文章适合用第一人称表述,有时需用冷静客观的第三人称来表达。 曾:应该说,编辑单张图片、选出好照片对中国的图片编辑来说已不是大问题。纵观我们的图片版,常常可以看到同一个版面中的照片缺乏视觉的变化,例如数张照片都是中景、都是广角镜头或都是长焦镜头拍摄的。"视框"理论表明,一张照片的视框是照片的边缘,一个包含数张照片的版面的视框是版面的边缘。在国外图片版上一般不在同一版面上刊登两张视觉内容相同或视觉构成相似的照片,而我们的图片编辑常常因过分注重单张照片的视觉构成,使版面造成了各个照片视觉构成的重复。有时这种对照片的视觉感受过分的注重还会影响到对照片中形象、故事的判断。 张:编了几年的图片版,常常有一种困惑,总试图在传统的、四平八稳的框架外寻找新的参照物。图片的编排能否更活跃一些?更"另类"一些?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为报道摄影提供了空间,可从版面编排上来看,故事讲着讲着就有点雷同了。摄影记者需要寻找新的兴奋点,图片编辑也一样。我注意到去年的时代摄影报似乎有跳出常规意义的图片编排方式。 关于题材的选择 曾: 你们对准备从事或正在从事专题照片拍摄的摄影师有什么建议? 柴:选好题材对摄影师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个新手。在这方面有一些自由撰稿人做的不错。他们要面对市场,将稿子卖出去,投入就是要寻求回报,所以,选择题材时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兴趣,拍的就是读者想看的。如黑龙江的姜小明,拍了一组人体模特儿,难度很大,但读者感兴趣。而且他不但拍上了,还得到被摄女模特儿的书面许可,同意他发表,一些媒体就刊用了他的作品。 曾: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图片编辑鲍勃·麦德尔给在我们学校讲课时认为:选题与切入选题的角度决定了一个专题报道的质量。好的选题有什么共性? 柴:好的专题摄影题材应该是在一定新闻背景(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生动形象的故事、事件或社会现象,许多题材并不具备这一要素。一位摄影记者拍摄了一位普通残疾女孩的日常故事,编辑接到后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来说服自己刊登这组照片,读者会对此感兴趣吗?用编辑的行话来说则是:"没有新闻由头",就不能刊登。《劫后重生》(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26日)拍摄的是在大洪水中劫后余生的一对普通母女重新生活的故事。洪水肆虐时,摄影记者拍下了母女逃生后相拥而泣的感人瞬间;洪水退却后,摄影记者仍然对他的拍摄对象投以长久的关注。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重大灾难中普通人的命运是读者所关注的。 张:谈到选题,我想起一个专门拍摄那些受工伤者的台湾摄影家(即何经泰拍摄的《工伤显影》系列--编者注)。我看过一篇针对他的评论文章,题目是《人们一受伤,他的镜头就喊痛》,觉得很受启发,对媒体而言,这类摄影报道更有新闻性,现实意义也更强。 曾:小文的话让我突然感到一点,即我国媒体在经营操作上的进步较其他方面快,更趋向于商业运作。无论搞媒体的还是做广告的都明白,版面上没有广告的媒体,同时也表明其读者群对广告商和广告客户是没有商业价值的。而广告较读者能给媒体的股东创造更多更大的利润,许多媒体已经开始为广告商办刊物了。城市读者群较农村的读者群对广告商有更大的吸引力,媒体就会对城市题材更感兴趣。而我们的摄影师都是住在城市里,拍摄的题材也就在身边。 张:这里我们提到的摄影师大多是这种情况,即城市人拍城市事。 关于图片说明 曾:你们怎样看待报道摄影中的文字部分? 张:从媒体的角度说, 文字在报道摄影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要。 因为文字不仅把一个故事表述得有声有色,而且还能向读者展示相关的社会背景和资料, 传达信息。在我的印象中,邱焰投稿时在这方面较为注意,他不仅把图片整理得有条有理,文字部分也较为厚实,除将一件事情的过程完整地描述出来外,还附上足够详细的背景资料,中性、客观。 有些摄影师的确做不到为每一组图片故事配上一篇完整的好的文字稿,这也没关系。如果拍摄者提供了丰富的现场感觉或素材,编辑费点劲,也可以把文字整理出来。其实,不少作者拍摄图片的过程旧砭褪且桓龊苌墓适鲁巍N以诖怼洞笪鞅比思摇罚ㄔ小独等顺禄簧退 囊患摇罚┱庾橥计奈淖指迨备髡叱虑旄鬯担耗憔桶涯憧吹降某禄簧的翘斓那樾涡闯隼淳托辛耍幌氲剿吹梅浅:茫行浴⒅惫邸⑸耆强闯隼吹亩鳎皇窍胂笾械亩鳌K耐计得饕残吹煤芨行裕幸巳胧さ南附凇I阌凹钦咝次淖肿詈檬切醋约旱南殖「惺埽呐轮皇羌锹荚脊蹋脖劝匆话愀袷叫匆黄降奈恼潞谩R蛭阌凹钦咦钪匾氖怯邢殖「校星籽勰慷玫南附冢馐潜嗉娲涣说摹? 柴:许多摄影记者,只专注于现场拍摄,忽略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也就是没有文字采访,不询问、不观察、不体验。很难想象,不了解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怎么可能拍到反应其心灵的瞬间,许多时候,也许一个最具典型性的瞬间出现在你的眼前,摄影师却"熟视无睹"。另外,许多过去的事件、一些无法用影像表现的事情、细节都需要摄影记者用文字告诉读者。所以,只有图文配合才是一组完整的摄影专题报道,摄影专题也是考察摄影记者综合素质的一项指标。 关于报道摄影的现状 曾:贺延光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摄影师可以蒙出一张好的照片,但不可能蒙出一组好的图片故事。 柴:贺老师的这句话,也许可以解释为何目前图片故事或摄影专题似乎在走下坡路的问题。大家一轰而上拍专题,自然拼凑的多了。拍摄一组好的专题对记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些摄影师尚不芎芎玫嘏纳愣婪挛耪掌兔つ看"组",这样的图片故事便成了新闻事件的"流水账"式的简单记录。许多报纸原先开辟了摄影专题版,刊登成组图片,但说实话,大多数题材都是在短时间内拍摄的,一个完全可以用一张照片说清楚的事,非要掰成几张说,实在是累赘,充其量只是一个平面上浅层次的记录,所以难免被"删减"。单幅、组照、专题是新闻摄影不同的体裁,不是任何题材都适合用大专题的形式来做。把各种题材都拍成专题故事,自然会削弱专题的力度,正是这种做法让人误解了摄影专题。不要把板子错打在摄影专题身上,摄影专题在中国还很弱,需要发展。令人可喜的是,摄影记者们也在反思,拍粗制滥造专题的少了,或许是这种数量上的减少,让人觉得摄影专题在走下坡路。 曾:你提到报道摄影在走下坡路?不过,国际上严肃的搞报道摄影的刊物的确出现了萎缩现象,我国报纸的报道摄影,特别是图片故事的操作也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 张:很多人都有同感。最近,美国《生活》杂志的停刊有些让我怀疑:用图片讲故事的时代是不是结束了?这本搞了几十年的摄影刊物,无论实践还是理论都可以说是最经典的,但还是办不下去了。在图片故事中那些高于所谓的"新闻性",具?quot;深度"或"理性"的趣味点和兴奋点在什么地方? 柴:我个人认为这是个调整期。一些摄影记者在重新思考、理解这一摄影体裁,并扎实地进行实践。例如深圳的四人摄影小组对当地麻风村长达数年的拍摄,让人感到摄影专题的震撼力和穿透力。 曾:国外报刊上的摄影报道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模式。相比之下,我们的摄影版仅有5年的历史,无论是摄影师的拍摄技术、技法,还是摄影版的编辑手法、版式编排都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目前我们的一些摄影版面看来还杂乱无章、无序可寻,甚至出现了明显违反视觉传播普遍规律的现象。我们的专业刊物、大学的教科书对怎样编排报纸图片版少有论及,我们的研究人员也大多是将早期美国《生活》周刊、《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作为范例来讨论。实际上,这些刊物在90年代后期的报道摄影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杂志,如《时代周刊》出版的一些特刊、《纽约时报·周末杂志》和德国《明星》杂志,在摄影报道上都创造出新的编排形式。从最近人民摄影报刊登的几组照片来看,我们的摄影师在逐渐地成熟。看来,我国报道摄影仍有许多可以发展的空间,而进一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和创造。 (本文在整理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任悦同学的帮助)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