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2025年04月 作者:王默 来源:华文融媒云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
【文章提要】:
本文探讨在新闻价值事件不常发的常态下,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文章指出,挖掘新角度是让新闻“活”起来的关键,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从不同人 ... 内容:
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
【文章提要】: 本文探讨在新闻价值事件不常发的常态下,如何写好常态新闻稿。文章指出,挖掘新角度是让新闻“活”起来的关键,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从不同人群、不同视角进行报道的重要性。同时,文章强调了抓准问题并写出有深度新闻的必要性,指出好的问题性新闻应揭示问题本质,提出解决问题建议,引导读者思考。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并且能够集中体现新闻的特征与优势,是新闻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有价值的事件并非每日都有,重大与突发新闻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更多地是面对日常新闻报道。在常态下,如何写出既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引发社会思考的优质新闻稿,成为了每个媒体人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挖掘新角度,发现同类事件的不同之处,让新闻“活”起来 在新闻报道中,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一个独特的角度,往往能让一篇新闻稿脱颖而出,引起广泛关注。以2009年上海长江隧桥开通时《解放日报》刊发的消息《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为例。当年,长江隧桥开通在上海社会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很多媒体都予以报道。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各家媒体报道的角度都有所不同,如文汇报的《长江隧桥奏响区域经济发展新序曲》、中新社的《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建成通车 打通长江口沿海大通道》、新民晚报的《长江隧道:高科技破解道路难题》,这些媒体聚焦于崇明岛的开发商机,而《解放日报》发表的消息《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却另辟蹊径,该报道从崇明岛如何在招商引资中坚持定位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岛上居民对隧桥开通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投资涌入的期待,也有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担忧。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和挖掘,选取了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展现了崇明县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艰难抉择。这篇报道不仅角度新颖,而且内容深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挖掘新角度的能力。面对同一新闻事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以呈现多元化的信息。例如,在报道一起交通事故时,除了关注事故本身,还可以深入了解事故双方的背景、心理状态,以及事故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等,从而让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抓准问题,写出有深度的新闻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记者应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抓准问题,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抓准问题写新闻”已成为一种趋势。问题报道已成为检验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一个好的问题性新闻,不仅要揭示问题的本质,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引导读者思考。 《法人》杂志刊发通讯《辽宁西丰:一场官商较量》后,引来了西丰县公安局到北京拘传记者的事件,引起了全国轰动。在众多媒体报道中,《检察日报》的文章《以诽谤罪追究记者必须慎之又慎》尤为突出。该报道没有停留在揭露和抨击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我国诽谤法的不完善之处,提出了诽谤指控行为应该被非刑事化、对官员为“诽谤”对象的案件认定条件应更严格等建议。这篇报道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抓准问题、写出深度的能力。面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要勇于揭露真相,更要敢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引导读者理性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再如,针对江西某高校食堂食品卫生事件,推出评论《朗朗乾坤之下,岂能指鼠为鸭》,鲜明提出“指鼠为鼠何其难?难在利益和权力的双重挤压”。这样的评论不仅揭示了问题的本质,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写好常态新闻稿不仅是对媒体人职业素养的要求,更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我们要善于挖掘新角度,抓准问题,写出有深度的新闻;同时,还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采取新的写作策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传递正能量。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