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言论,素材从哪里来?2021年07月 作者:陈汉忠 来源:老记说事 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写言论,素材从哪里来?
陈汉忠
言论被喻为报纸的眼睛和旗帜。
因此,会写言论,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许多同志反映言论写作发现素材难,准确选题难,构思写作难。笔者学着写了 ... 内容:
写言论,素材从哪里来? 陈汉忠 言论被喻为报纸的眼睛和旗帜。 因此,会写言论,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许多同志反映言论写作发现素材难,准确选题难,构思写作难。笔者学着写了一些言论,并有幸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百十篇短文,其中既有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恼,酸甜苦辣都尝到过。这里不妨将自己的体会随笔记下,或许能对初学者有点启发。 写言论获得素材的渠道很多,从我的体会是,经常读报用报,从新闻报道中发现言论素材,是重要的一条。 报纸是新闻纸,信息量特别大,上至党中央,下至黎民百姓,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这为言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我写的不少言论,就是读了报纸上某条新闻萌生出感想成文的。 那年4月间,《报刊文摘》刊登了一篇百字消息,说杭州有关部门决定给企业家配发防身用的电警棍。当时我想,这种做法可取吗?电警棍是公安人员“装备”,随便发给企业家符合规定吗?企业家人身安全要保护,普通公民就不要保护吗?既然可发电警棍,能否再发电击枪或其他什么武器呢? 据此,我和一位同事合作写了一篇千字言论《“电警棍”质疑》,稿件很快被《浙江法制报》采用。 又如《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幅题为《为难的爸爸》的新闻照片,讲的是某地农村一小学生因交不起名目繁多的学杂费,被迫辍学。孩子抱着书包在哭泣,爸爸抱着头蹲在一边。 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滥收费用,让学生家长为难,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于是,我和我的同事赵永林写了篇《别再为难“爸爸妈妈”了》,稿件发出后十余天,就被《人民日报海外版》采用了。 当然,时下报刊众多,阅读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言论素材呢? 我的体会是,重点读一两份报纸,其余的一般性浏览。可不要小看了这“浏览”,在很多情况下,一条标题,一段导语,乃至一封读者来信,都有可能激发言论作者的灵感。 现在有了互联网,获得写言论素材的渠道更多了,这是进一步写好言论的好事啊!我们当很好地充分加以运用。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