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破解“中国密码”的新闻人 (6)2019年11月 作者: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民网举全网之力,制作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70年70问”,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主题,寻找新中国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破解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 关键字:记者节
内容:
![]() 记者手记:把小吃做大,不畏辛苦追求精品的精神不能少 《为什么兰州牛肉拉面和沙县小吃飘香中国?》是“70年70问”系列中一个十分接地气的题目,说难不难,但想要做好,也不容易。好在,写作团队在立意之初就定下大方向——“在这么多题目中,小吃是比较‘小’,但不能把文章的格局写得太小,要把‘小吃’做大、做精。” 的确,兰州牛肉拉面和沙县小吃走向全国,其背后不仅凝结着无数个小吃业质朴勤劳、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更离不开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县域发展等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载变迁与发展的历史作用。而这,也就是这篇稿件真正要讲明白的故事。 策划:不畏辛苦 追求精品 确定了上面所说的立意后,我们没有直接去街头采访小吃店主,而是首先联系了三个方面——沙县政府、兰州市商务局以及世界中餐业联合会,这相当于找到了兰州牛肉拉面与沙县小吃的“家长”,还有一位十分了解两大小吃发展成绩的“班主任”。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写作团队感受最深的是,去一线采访与精益求精的态度。 甘肃兰州与福建沙县,分别距离北京近1486公里与1771公里,如果对方愿意提供配合,或许经过几个电话采访、再实地采访些北京当地的小吃店主,就可以获得我们所需的全部内容。 但我们没有这样做,写作团队负责人向沙县政府提出邀请,邀请他们赴京座谈,面对面交流沙县小吃的发展。最终,我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沙县小吃发展座谈会”,同时还邀请到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秘书长以及社科院相关专家,他们的分析观点后续都在文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兰州市商务局的协助下到兰州实地调研、采访了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与多家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企业。 兰州一行,整个团队也十分“给力”。为了尽可能多拍、多采,大家周六便从北京出发了,没有人抱怨在休息日出差工作,更多的是兴奋,一心想着怎么能把视频拍好,把采访做到位。 采访传承兰州牛肉拉面技艺第四代人马文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我们特意请饭店腾了一间空屋子,重新布置,挂上黑色的背景幕布,请马师傅在那里表演拉面。8月的夏日十分闷热,屋里没有空调与风扇,马师傅脸上的汗水一滴接一滴没有停过,但他始终笑着去配合摄像记者的拍摄要求。而由于出差所带设备不足,没有补光灯,我们就用手机闪光灯代替,轮流举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个小时的拍摄,最终取得了想要的效果。 成稿:理清脉络,学会取舍 由于前期计划和准备充分,到了成稿这一环节,文章的素材比较丰富。但在写作过程中又发现一个问题,素材太多其实也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甚至存在迷失在“资料库”中的危险,很容易忘记写作的初衷,而变成对材料的堆砌。 另一困难是,文章的立意决定了“双明线+一暗线”的结构,两种小吃的发展是两条明线,整体大环境的人口、经济变化是暗线。三线并行的结构,要将文章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地呈现出来,并不容易。 这个时候,对素材的取舍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从新闻的专业角度而言,摒弃采访者过分自夸的内容,留下其中客观、实际的“干货内容”;另一方面,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讲,要选取其中紧紧贴合主线的生动故事和具体数据。 总体而言,这篇报道以活泼、轻松的语言将两大小吃发展、发扬的过程较为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并通过小人物、小地方的真实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时代背景的巨大变迁。 最终,文章在成稿提交审核后,没有太大修改便被提前发布了,我们在心底暗暗松了一口气,而团队里的每个人也收获、学习到了与日常选题报道大不相同的宝贵经验。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