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获了记者生涯中一段珍贵的积淀2024年03月 作者:刘歆旎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那是在2021年年5月底的时候,15头亚洲象进入红塔区地界。接到采访任务,我火速赶到十几公里外的六龙公路观察点。随即,我成为前方指挥部的一员。
因为天气太热,加上茂密的植被,无人机也无法追踪到 ... 内容:
那是在2021年年5月底的时候,15头亚洲象进入红塔区地界。接到采访任务,我火速赶到十几公里外的六龙公路观察点。随即,我成为前方指挥部的一员。 因为天气太热,加上茂密的植被,无人机也无法追踪到象群的踪迹,整个下午,焦虑和担忧仿佛一团雾气弥漫开来。 傍晚6点左右,无人机的监视器上突然出现象群的身影,15头列队而行的大象,用长鼻自如地往身上撒着沙土,如战车一般轰然向前。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了,村主任用当地方言不断喊话,让村民不要袭扰象群,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但职业敏感促使我拿着手机就冲上前去。“快回去!”为了我的安全,现场调度负责人严厉责令我退回安全地带。 手机拍下的一分多钟视频,经过简单的编辑,通过新媒体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了“北移象群进入红塔区”的画面。红塔融媒追象的采访报道,也成为后期众多媒体高频率使用的珍贵素材。 为了避免象群从未知路线进入红塔区,陈教授的团队开始布控电子围栏。有经验的大象会很巧妙地用鼻子挑起树枝往前一扔,在伤害不到自己的情况下破坏电子围栏。我问陈教授:“那如果真发生了这一幕怎么办?”他说了三个字:“随它去。” “随它去”可不是放任不管。在绿水青山之间,象群所到之处,人们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悄然避让。我在回访一位村民时,从没见过野象的她笑着说:“粮食没了我还能种,但大象没了就太可惜了。” 时间久了,我们发现大象不但很聪明,而且还有些可爱。在监测队员偷拍到的象群集体睡觉图中,小象被大象围在中间,仿佛在妈妈怀里做着甜美的梦。实际上,亚洲象吨位太大,在野外生存必须得警醒,根本不敢坐下睡觉,更别说躺下,而且还得有专门站岗放哨的大象。但在旅途中,象群不仅经常集体侧睡,甚至是达到酣睡状态。在与人类无数次博弈中,有灵性的它们也知道,此时此刻这里非常安全,因为天上有24小时守望的无人机,地上有精心准备的水果、食盐和玉米。人们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在默默守护着这些可爱生灵。 5月30日,我以追象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央视新媒体直播间,当晚有800多万人观看了这场直播。作为一名县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我第一次见到卫星车,第一次学会如何与主持人连线。我把所见所闻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回应着每天关心“大象到哪儿了”的网友,及时准确地告知大家“人象平安”。 我采写、编辑并发布的稿件及视频达80多条,阅读量超过470万。一时间,我也成了当地网红“小刘记者”。 我们的报道通过客观真实的叙事手法,成功突破政治、文化地域的藩篱,在国际上广为传播。诸多西方主流媒体做了跟踪报道,整个舆论场也呈现出宁静和谐的美好氛围,成为打造中国形象的最佳名片。 作为一名基层全媒体记者,我很庆幸,能见证无数个这样温馨的瞬间,用媒体人的方式为保护野象做出努力。在追象的工作中,我不仅要采访、写稿、出镜,还要拍摄、剪辑、发布;不仅要做好指挥部的会议纪要,还要为来自四面八方的媒体同仁做好后勤保障,最忙的时候,45个小时没有合眼。这就是咱记者在全媒体时代该有的形象。 8月8日晚8点8分,短鼻野象家族终于踏上回家的路。那一刻,望着象群渐行渐远的背影,我的内心涌满不舍。这场大象旅行,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也让我收获了记者生涯中一段珍贵的积淀。多希望下次与它们的相遇,是在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