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敏感+温情善意”成就独家深度报道2016年05月 作者:黄小星 来源:《传媒评论》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1月22日,我撰写的《钱报记者跟随天津港爆炸事故幸存消防员,回访牺牲战友家庭》一稿见报。稿子分为两部分:《永不回来的兄弟》、《孕育新生的家庭》。这篇独家稿件,记录了我随幸存消防员张梦凡回访的经 ... 内容:
1月22日,我撰写的《钱报记者跟随天津港爆炸事故幸存消防员,回访牺牲战友家庭》一稿见报。稿子分为两部分:《永不回来的兄弟》、《孕育新生的家庭》。这篇独家稿件,记录了我随幸存消防员张梦凡回访的经过,更抓住了回访中最令人动容的新闻点:牺牲消防员的母亲高龄人工受孕。 这篇报道获得众多好评,新媒体传播也收效颇佳。腾讯、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均在头条位进行推荐,相关客户端也进行了推送,并获得数万条评论。可见,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长报道未必水土不服。 回顾这篇稿件的成稿经过,我领悟到,一名传统纸媒的记者,需要保持对新闻事业的理想和初心,保持从泛滥繁杂的信息中筛选“真金”的敏感,保持手艺人般打磨自己作品的追求和耐心,如此才能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中安身立命,坚守一名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 保持敏感,寻找热点过后的引爆点 1月6日,我在刷朋友圈时,看到被《人物》杂志公众号推送的一篇稿件刷了屏。这篇稿件题为《年度公共人物·消防员:兄弟》,通过“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幸存消防员张梦凡的视角,回溯爆炸前后牺牲消防员们的人生轨迹,文笔动人,读来令人热泪盈眶。 但作为一名记者,决不能把自己当成一名普通读者,仅仅付出廉价的感动。我首先感到惭愧,因为2015年8月,我也曾去过天津港爆炸事故的现场。种种原因,当时的报道并没能深度呈现。到了年底,本该是盘点回顾的好时机,我却没能及时地抓住新闻点,让别的媒体抢得先机。 众所周知,《人物》杂志堪称国内写作水平一流的新闻杂志。既然没能赶上节点,更不甘心“炒冷饭”,我开始思考,如何寻找第二落点,做出独家角度。我反复研读这篇报道,直到其中一段叙述引起我注意: “12月初,22岁的张梦凡退伍了,他打算先去牺牲的8个兄弟的老家,看看他们的家人,知道他们过得好,他才安心,才可以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这段话令我眼前一亮:我是否可以跟着张梦凡去探望他牺牲兄弟的家人,记录下我的见闻和感受? 我当即把这段话贴在了钱江晚报国内国际部的微信群里,简要地向部主任和分管领导阐述了我的想法。他们很支持,指点我尽快联系主人公,密切关注事件进展。于是我第一时间通过微博搜索,联系上主人公张梦凡。 第一次和张梦凡线上聊天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除了搜索与他有关的报道,我也查看了他将近200条的所有微博。从中得知,他已经付诸行动,在2015年的12月底去探望过牺牲战友杨钢的家人。我酝酿很长时间,发送了很长一段话。我告诉他,我也曾去过天津港爆炸事故的现场,“当所有人撤退时,和消防员一样,记者也是逆行的人群,为的是不断深入现场。我的一个同事,当时就被刺鼻的气体熏得流鼻血,可是我们也没有撤退。”因此,我特别想去采访他,为他的兄弟们留下永恒的纪念;也特别想去看看他牺牲战友的家人,看看他们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经过反复沟通,张梦凡初步同意我和他一同前去。他只担心带记者一同前往,家属会不会有抵触情绪。我连忙向他保证,我会尽我最大努力,不打扰家属,不擅自拍照、做笔记等。经过前期沟通,1月14日,张梦凡告诉我,他联系上牺牲消防战士蔡家远的家人,他们同意了,我们需要即刻出发。 1月16日,我从杭州,张梦凡从他老家湖北孝感出发,我们一同前往蔡家远的家乡,湖南永州市双牌县打鼓坪乡林场东河源村。 保持善意,坚守传统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在蔡家远家里,我见到了他的父母。这是一对善良而饱经沧桑的农村夫妇。尤其是他的母亲,让我印象深刻。当时,她蜷缩在电火炉旁,眼睛浮肿,神色疲惫。坐下来后,我没有像以往一样马上提问,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张梦凡,自己安静地坐在一边,听他们的谈话。看到蔡母哭了,我赶紧递上纸巾。看到她情绪渐渐稳定,我关心地问她,身体是不是不好。等她完全平静下来,我才说明来意,并且向她表达,我希望没有给他们添麻烦,想来看看他们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 一餐饭之后,蔡家把我看成了张梦凡姐姐一样的角色,也会主动和我说一些蔡家远生前在家的故事,这为我的报道提供了许多丰富生动的细节。就在聊天中,我捕捉到一个令人吃惊的信息:蔡家远的母亲怀孕了!抱着把失去的儿子找回来的想法,43岁的她去长沙医院做了试管婴儿。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点,足以让一篇平凡的回访稿引爆舆论。但一边和她交谈,我一边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照顾蔡母的情绪。 在蔡家待的3天,我刻意淡化自己的记者身份,不刨根问底,不随意拍摄,不拿笔记录(用手机录音),帮助他们家人一起做家务等。蔡家人开始信任我,对我敞开心扉。在看似日常的聊天中,我也发掘了大量素材。这种体验和从前的约访大大不同,从前是我问,采访对象答,彼此一板一眼,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采访对象的表达,丧失了很多美丽的“意外”。 离开蔡家前夜,对我来说最难的考验来了:是否应该和蔡家人沟通,看能否把蔡母做试管婴儿的事情写进报道。因为信息不对称,我比他们更清晰地知道,这个核心事实,有可能会激起不理性的网络舆论,譬如指责他们再生育等,令这家人受到心理伤害。但是,如果他们出于本能,不想家事张扬出去,那么我所面临的抉择将是,不写,报道价值将会大大削弱;写了,不仅有违新闻伦理,也可能给这家人带来更大伤害。 几经考虑,我还是找到了蔡家远的母亲,和她沟通。我告诉她,我回去之后,会把我在蔡家的见闻,包括她怀孕的事情写进报道里。听到这话,她的脸上果然闪现出一丝迟疑。她说,现在腹中的孩子才两个月,以后怎么样还不好说。我连忙安慰她说,你腹中的孩子一定能健康平安地长大。我还告诉她,蔡家远是英雄,她是英雄的母亲,我理解做母亲的心情,相信大家也会被这份母爱感动的,我绝不会抱着八卦猎奇的心态,暴露他们的隐私。经过我的劝说,蔡母终于点了头。 在写作时,我格外注意自己的措辞,做到克制、客观、严肃。稿件见报当天,我特意查看了好几千条评论,发现只有极个别偏激的声音。大家的反应,普遍都是祝福这位母亲。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蔡家远的母亲也在看到报道后给我发来微信,谢谢我关注她的家庭,并记录下蔡家远的故事。 在这个以报道速度和核心事实为最重要要素的新媒体时代,许多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浮躁。甚至有一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搏出位,在选择新闻时,会刻意渲染刺激受众的所谓“新闻点”,以偏概全放大部分事实,而不顾及对被访对象可能带来的伤害。但传统纸媒的记者,普遍都受过有关新闻伦理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更知道报道的底线和自己应恪守的职业操守。我正是秉持着这份善意,充分考虑是否会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也做到了新闻伦理和新闻价值的平衡。 保持优质,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精益求精 1月22日,经过责任编辑和部主任的精心修改,以及后道各个环节的的严格把关后,稿件见报。同时,浙报集团融媒体进行了全方位传播。报道不仅受到读者肯定,也在新媒体传播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据统计,报道被多家门户网站抓取推送,获得数以万计的评论: 1月22日07:04,腾讯新闻客户端抓取后发布,获7382条评论; 1月22日08:02,搜狐客户端抓取后推送,获8772条评论; 1月22日08:54,新浪新闻客户端抓取后推送,获16444条评论; 1月22日09:20,网易新闻客户端抓取后发布,获2203条评论。 (以上数据截至1月22日17:40) 有人说,在新媒体时代,倡导的是碎片化阅读,甚至断言“长文慎入”。但这篇5000多字的长报道,得到门户网站的全文推送,获得了不错的点击量。不少网友都说看哭了,其中的一些细节也被他们引用并称赞。再综观《人物》、《南方人物周刊》等水平较高的新闻杂志,在新媒体上,他们精心采写的内容优质的长文,也往往有着不错的传播效果。借由一次次的新媒体传播,媒体的品牌含金量获得极大的提升。 新媒体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死敌。事实上,我发掘这条新闻线索,正是从新媒体上得来的。新媒体拓宽了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维度,应用得当,能让传统媒体记者获取信息更全面、更便利、更高效。出刊以后,凭借着浙报集团融媒体布局,包括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24小时客户端、钱报网、钱江晚报官方微信等,报道获得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传播。 许多人感到,在自媒体爆炸的时代,好的内容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大量无意义、低俗媚俗,或者抖小机灵的文章充斥在自媒体上,而受众并非仅有低级的心理需求,那些靠抄袭、摘编、心灵鸡汤等文字,能吸引人眼球一时,却无法持续。在内容的竞争上,传统媒体本就拥有着自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更该秉持“内容为王”,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从中脱颖而出。 正如知名传媒人朱学东所说:“这个时代,更需要真相,更需要追问,更需要温暖。虽然传统媒体受到挤压,但大量的网络和社交媒体及其他形式新媒体平台的存在,也为高质量稿件提供了新的出口。而一个平台,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技术新资本支撑的,要让消费者追随,必须有持续的有粘性的高质量稿件,这个需求将越来越大。所以在这个时代,受过专业训练的记录者,永远会有最好的价值。” 保持初心,从新闻作品里寻找成就感满足感 2015年,传统媒体有不少记者离职。从熟面孔的知名央视主持,再到身边的同行,许多人投身到互联网的大热潮中去。有些媒体甚至裁撤了深度报道部。传统媒体的报道空间,似乎正在一步步地被压缩;深度报道这颗新闻报道中的“明珠”,似乎也在黯然失色。 我时常在问自己,让我坚守下来的是什么? 回顾这篇报道,在天津港爆炸事故后,我其实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天,我和我的同事陈伟斌一起翻越几道围墙,离核心爆炸点越来越近。看到前方的道路更加凶险,陈伟斌建议,他一个人前去探路,我可以去泰达医院采访安置情况。考虑到采访分工,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回想,没有进入最核心现场,我心里总还留有一丝遗憾,总觉得这是一次未竟的采访。新闻现场之于记者,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正如知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还不够近。这次回访天津港爆炸事故牺牲消防员的家庭,也让我了却了这桩心愿。 再回归自己的初心。我从大学就读新闻系开始,就树立了新闻理想。当时我想的是,无论是为治大国建言献策,还是为一个个小家嘘寒问暖,都要凭借手中的笔,承担自己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入行5年,我从“菜鸟”记者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老记”,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反而越来越多了。习武之人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报道亦然,知道高峰在哪里,就更想去攀登、超越。 新闻不仅仅是此时此刻,在重大新闻发生过后,往往还隐藏着新的“引爆点”。只有保持新闻敏感,保持着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激情,才能真正发掘有价值、有意义的“独家”新闻。在这个几乎所有人都轰轰烈烈地投身互联网,言必谈商业价值的时代,要坚守记者这份职业,保持一颗初心,显然不能只靠“鸡汤”。而操作这样的重大独家题材,带给一个记者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不言而喻,这是任何物质褒奖都无法比拟的。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