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2011年05月 作者: 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 编者按 对已经拥有若干种类的媒介并期望在未来市场上获取更多利润的美国传媒公司来说,要将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媒介产业的现实经营模式,无疑是一场从经营理念到业务流程的全方位变革。
美国新 ... 内容:
美国新闻传播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年在我走访到的所有地方,从新闻媒体到新闻学院,总能听到两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融合媒介”(convergence media)和“融合新闻”(convergence journalism)。 ●融合媒介:利益驱动下的竞争策略 “convergence”原义是“集中”,“convergence media”,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介集中在一起。最早的想法是通过机顶盒,将电视和电脑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前景大大超出人们想象。 对已经拥有若干种类的媒介并期望在未来市场上获取更多利润的美国传媒公司来说,要将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转变为媒介产业的现实经营模式,无疑是一场从经营理念到业务流程的全方位变革。虽然在美国目前还没有哪种媒介能完全取代报刊、广播和电视,但一些传媒集团已在本世纪初开始对现有媒介进行融合的尝试,这种业务流程的整合无疑为将来运用新媒介争夺市场打下了基础。最早做这项实验的是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mpany)和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 Inc.)。论坛公司的实验以《芝加哥论坛报》和佛罗里达的《奥兰多哨兵报》为基地,媒介综合集团的试验以佛罗里达的《坦帕先驱报》为中心。 论坛公司在芝加哥除了拥有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等报纸,还拥有多家电视台、电台和网站。《芝加哥论坛报》新建了多媒体新闻编辑部门,作为与其他媒体合作的桥梁。当电视台需要报纸报道过的新闻素材时,这个部门负责提供。该部门编辑还会与编辑部管理人员讨论哪些新闻可以由其他媒介再度传播,哪些记者可以到电视台电台接受采访、协助兄弟媒介完成报道。由于这种操作方式并没有打破各媒介的相对独立性,被称为“协商模式”,是松散合作模式。 在《奥兰多哨兵报》的实验与前者不同,是以一种称为“恒星飞船”(starship)的概念来操作的,各种不同媒介的新闻部门负责人以固定会议形式坐到一起讨论新闻报道,分享新闻来源,研究各自的报道如何做,相互之间如何合作。这种模式被称为“合作分类模式”。 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的实验更进了一步,被称为“合作操作模式”。该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岗位,该总编的责任是统管各类媒介的新闻报道,负责对各重大新闻报道的策划,并组织各类媒体的记者一起工作,协同完成报道。这种模式使多媒体编辑走到新闻采编流程的核心位置上。② 媒介走向联合运作,不仅在美国发展迅速,在欧洲、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地区也已出现。这一改革浪潮中最积极的多是报纸,也许因为报纸在竞争中感受的压力最大,寻求出路的心情也最迫切。 美国报纸通过与网络融合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主任Michael P. Smith认为,网络帮助报纸开发了新的受众群体,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芝加哥论坛报》。1996年该报创办名为“MetroMix”的娱乐性网站,很快成为成功品牌。调查发现,这个网站的用户中竟有60万人不读《芝加哥论坛报》,于是报社研究了如何让这个庞大的人群成为报纸读者――专门办一张报纸,这就是刚办了两年、在年轻人中很走红的新生代都市小报《红眼报》(RedEye),其娱乐版至今还叫“MetroMix新闻”,网站品牌效应在传统媒体上延续。这算得上是第一家由网络派生的报纸,据说美仿效的报社不少。 更让美国报界欢欣鼓舞的是,报纸在网络上的收获日见丰硕。尼尔森调查公司今年新公布的关于网络用户情况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今年3月,报纸网站用户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1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2月到3月一个月时间中,报纸网站页面点击率增加38%,人均访问时间增加5%。这些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尼尔森公司一年前得出的调查结论:报纸网站在美国已经成为人们获得地方新闻的第一渠道,45%的网民从报纸网站上查阅新闻。在美国排名最前的25个媒介区域市场中,有22个市场里的报纸网站用户人数多于其他类型的网站用户,而且平均年龄更低、受教育程度更高、消费能力更强、平均花在网络上的时间比非报纸网站的用户多一倍。去年已有84%的报纸网站用户通过网络购买商品和服务,远高于全部互联网用户59%的平均比率。早在2003年,就有8.011亿美元的广告投进报纸网站,报纸网站吸引广告的能量还在进一步增长。 今年4月,美国报纸协会在旧金山召开年会,一批地方报纸负责人和新闻研究专家发布了他们对报纸在网络上发展的最新实验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州地方报纸创办的一些成功网站如Bakotopia.com、网上免费报纸The Northwest Voice等的经验受到关注。 看到报纸与网络结伴的良好前景,美国纽约时报公司等传统媒体公司纷纷收购网站,意在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转化成新媒体的市场利润,推进媒介融合。 在这场新闻传播战略调整的背后,是经济利益的趋使。首先,从各媒介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运作,能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使集团利润最大化。其次,不同类型媒介联合运作,能对已占有的媒介市场起到保护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convergence media”,不只是简单的“集中媒介”,而是相互合作、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④,他强调“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这一观点不无道理。 ●融合新闻:新闻传播业务变革 媒介融合,除了媒介经营模式的变化,最大的改变是新闻传播业务流程的设计及其管理。对此,不妨以美国媒介综合集团作为个案略加分析,这一集团的媒介融合被公认为最有成效。 2000年,媒介综合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佛州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取名“坦帕新闻中心”(Tampa's News Center),将属下《坦帕论坛报》及其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还有集团网站TMO.com的编辑部门全部搬进去。当时报社有210人,而电视台只有92人,电视台希望利用报纸的新闻采编力量扩大报道面,提高报道质量;而报纸看好电视拥有的150万个家庭用户。对网站来说,则可以更方便地将报纸和电视的新闻信息全部搬上网络,并根据网络特点衍生出新内容和产品。但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共增?还需要创造一套崭新的采编流程管理模式。 综合媒介集团完成这一整合的关键决策是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担此重任的是Steve DeGregorio,他此前已在WFLA-TV工作了11年。走上新岗位后,其主要任务是发现重要新闻线索,进行报道策划,并组织和落实报道。每天上午他要召开三次会议:电视台9点的晨会,网站9点半的会议,报社10点半的编前会。他说自己的工作“如同要把一群野马圈进畜栏,总是有大量谈判,做大量策划方案,还要确定不能出现重复性报道。”⑤被统一管理的编前策划会使三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联动,但这种联动并没有固定模式,完全根据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媒介当时的条件而定。 比较有代表性的报道案例有:《坦帕论坛报》报道过一条社会新闻,有个小型飞机的飞行员突然发病,机上一位乘客操纵飞机平安着陆。新闻由报社记者和电视台记者联合报道,共同署名,报纸记者的新闻稿成了电视后续报道的新闻背景。还有一例是,电视台报道当地一位参加奥运会的游泳运动员在印地安那接受审判,电视新闻是由报纸记者拍摄报道,电视上还有主持人对这位报纸记者的访谈,电视新闻结束时,主持人还提示观众可以到网站上去获取这一新闻的更多信息。类似的报道有很多。 在没有固定模式的联动新闻报道之外,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合作形态。如《坦帕论坛报》的商业编辑Bernie Kohn在每周一早间电视新闻中做一段专题节目,网站编辑Adrian Phillips每周在电视的早间新闻节目中亮相三回,电视台专门报道医药新闻的记者Irene Maher在报纸上开设两周一期的固定专栏。媒介融合使大量新闻信息在同一栋建筑中流动,报纸、电视和网站分享彼此的消息来源和新闻生产力,合作的结果是把每个入伙媒介的市场都进一步做大。 媒介融合当年7月份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WFLA-TV收视率比前一年同期上升3%,《坦帕论坛报》的发行量较前年同期增长5000多份,但周日版销量有所下降。网站进步更明显,7月份的页面点击率比5月上升35%。需要说明的是,坦帕湾是美国排名第13位的电视消费市场,WFLA-TV的竞争对手非常强大,包括分属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多家地方电视台,在这样一个竞争白热化的地区,当地新闻是电视台吸引观众的拳头产品,综合传媒集团通过媒介融合补自家电视新闻的不足,的确是明智之举。现在,这个集团的融合媒介之举已经从坦帕发展到该集团属下媒介相对集中的的另外五个区域性市场。 融合媒介导致新闻传播业务变革的必然结果是“融合新闻”。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宽带网的普及,融合的成果将越来越多地以网络传播方式呈现。 更值得思索的是,西方媒介集团可能会通过融合媒介和融合新闻的优势,实现全球范围的媒介产业垄断和文化侵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媒介融合在美国本土已经受到一些人批判,被认为严重影响声音多元化,不利于民主政治。 我认为,从新闻传播业务角度来说,“融合新闻”最值得研究的有两点: 一是传播业务整合和流程管理。 传统新闻业务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技术手段相对有限,各媒介形成了自己的新闻采编流程,日报按24小时周期运转,电视根据新闻滚动与栏目架构需要操作。而“融合新闻”恰恰要打破这种限制和流程,要在全方位技术运用和所有形态媒介介质基础上整合新闻传播,建立新流程。新闻传播越来越体现为团队合作,而非编辑记者的个人智慧。 因此,需要研究新闻可以呈现的类型和表现方式到底有哪些?如何在不同载体上进行分配?比如,用“融合新闻”的思路做突发新闻报道,派往现场的就必须是个小组,包括最好的电视录像记者和最有经验的文字记者,带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后方有图表制作专家、设计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专家配合等。这个团队的第一批作品是简讯、简要电视新闻、现场照片,网络与广播、电视可能是首选载体。后续报道能包含更多文字信息和图表,还可能产生深度报道,相关背景资料、各方反馈等也将不断递增,报纸深度报道优势将更能体现,网络传播的互动性特点在后期也更能充分实现,而且应以信息总汇优势成为其他媒介可依托的受众服务平台。 更重要的变化是,在团队作业前提下,新闻采集与新闻载体是分离的,团队成果不为某个载体独有,载体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整体效果最优化为目标。从管理学角度说,这是最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管理,每套新闻产品生产都对应所有媒介,每个媒介都能在成套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部分。整体看,这些新闻产品有差异,包括内容差异、角度差异、表现形态差异等。这些差异使各媒介定位差异得以实现。 如果说,前几年新闻报道策划研究者所关注的“媒介联动式报道”是一种偶然、自发、小规模的“融合新闻”,那么在融合媒介时代,“融合新闻”则是常规性、有组织、制度化的操作。 二是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 美国案例说明,融合媒介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 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管理者,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且擅长策划是必备素质。这类人才不是高校能培养的,只能在媒介竞争中磨练,具有多种媒介工作经历并有管理才干的业务人员成才希望更大。 第二类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全面,凡有新闻素养的从业人员经技术培训都能做到,在美国被称为“背包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s),目前美国有一大批新闻院校、新闻媒体和媒介组织正进行这类培训,很多文字记者在学摄像技术,报纸编辑在学音频视频编辑和图表制作等。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短期内这种“背包记者”并不是所有媒介都需要,如密苏里新闻学院Daryl Moen教授说,“我个人并不认为会有很多人成为‘背包记者’,但是这种人才在某些地方会有用武之地。”他指的是人力资源有限的地方媒体和派驻外地及国外的记者站。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案例证明了这点,该集团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如该集团中有个叫Jackie Barron的女电视记者,曾用四周时间在安东尼奥采访一个重要联邦案件,每天工作日程是:早6点给网站写篇专栏文章,介绍案件情况,然后到法院采访当天最新进展,10点给电视台发去最新报道;下午两点半到三点编制一个晚间电视节目传回,然后到法院采访下午的进展情况,通常晚上7点结束采访;最后,还要给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写篇新闻稿。这样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也使一些记者因承受不了压力而离开媒介综合集团,还有人对自己付出与得到报酬的不相称提出异议。在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时,媒介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也受到挑战。 (作者:蔡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①Paul Woolmington,Convergence, media and marketing:an eye for an I,http://iaa2000.atalink.co.uk/html/p020.htm,2005620 ② Stephen Quin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Gigital Newsroom, Focal Press, 2002, p65-69 ③ Michael P. Smith,New Uses for the Internet,http://www.mediamanagementcenter.org/updates/mainstory.asp,2005618 ④Andrew Nachison,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Hong Kong, June 5, 2001 ⑤ Joe Strupp ,Three-point Play, Editor & Publisher, August 21, 2000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