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清:从记者到散文大家2014年05月 作者:李乃清 来源:中国新闻培训网(www.xwpx.com)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记黄裳先生二三事一九九一年,黄裳看望巴金 黄裳生于1919年,山东益都人,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已有作品发表于校刊。住在同室的是周汝昌,两位文学青年喜好相近,“饭后到墙子河边散步时,讨论的往往就是 ... 内容:
——记黄裳先生二三事 一九九一年,黄裳看望巴金 黄裳生于1919年,山东益都人,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已有作品发表于校刊。住在同室的是周汝昌,两位文学青年喜好相近,“饭后到墙子河边散步时,讨论的往往就是《红楼梦》”。 “七七事变”,日寇炮火毁了学校,黄裳逃到上海,遵父意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然求学期间,他阅读最多的还是文学书籍,尤其是《四部丛刊》那样的古籍,甚至对版本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前,他被征调为军中“翻译官”,“最初是在炮兵学校里陪同美国军人上课,随后随军上了湘桂前线,桂林失陷后回到昆明,又飞到印度。”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重庆,将一年来的见闻写成了纪实作品《关于美国兵》,“有点像水浒英雄上山前必须缴纳的‘投名状’,它为我成为一名记者起了同样的作用。 1945年下半年,黄裳成为上海《文汇报》的驻渝记者。此时的他尚未换装,揣着“一匣印着特派员头衔的名片”,身披G.I.“老虎皮”(美军制服)闯入连国民党中央社记者都进不了的整军方案签字会场,完成了独家报道。 1946年夏,黄裳回沪,后一直供职于《文汇报》。他“访问过狱中的周作人,也访问过住在宫殿式的中央研究院里的傅斯年”,还和巴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巴金推荐下,黄裳出版了第一本散文著作《锦帆集》。紧接着,其专栏文字《旧戏新谈》也结集出版,得到历史学家吴晗的高度肯定。 1947年前后,黄裳与年龄相差无几的黄永玉、汪曾祺往来甚密。在黄永玉眼中,当年还任中兴轮船高级职员的黄裳“很有点派头,一见柜台外站着的我们两个,关了抽屉,招呼也不用打就昂然而出,和我们走了”。3人漫步霞飞路,评说天下,臧否人物。“星期六整个下午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星期天的一整天,那一年多的时间,黄裳的日子就是这样让我们两个糟蹋掉了。还有那活生生的钱!……类乎我和曾祺的经常的食客们……他都负担得那么从容和潇洒。”(黄永玉《黄裳浅识》) 解放初,黄裳因《杂文复兴》这则短文“闯了祸”,被打成“右派”,此后近20年报上再不见他的文章,直到《读书》杂志面世才见其复出。 当时,黄裳的一系列文章给人惊才绝艳的感觉,连一批文章高手都争相阅读。作家舒芜曾有回忆:“黄苗子说,他吃着花生米,津津有味地读了黄裳的《陈圆圆》……还有周绍良兄也是;我们相见时常常互相报告:黄裳最近又在什么地方发表一篇什么了。” 1982年,黄裳出版了《榆下说书》、《金陵五记》、《花步集》;1984年出版论剧杂文集《过去的足迹》;1985年,仅三联书店一家就为其出版了《珠还记幸》、《银鱼集》、《翠墨集》3册书……黄裳成了各家出版社竞相争夺的畅销书作家。 黄裳是《读书》仅有的从创刊一直写到生命终止前不久的33年的老作者。2011,他还以九二高龄与老友黄永玉双双在《收获》上开辟专栏,一个徜徉“来燕榭”(《来燕榭书跋》),一个闯荡“无愁河”(《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他同时还意态从容、健笔豪纵地应对着各方笔仗,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令人扼腕的是,2012年9月,容老(黄裳原名容鼎昌)已随黄鹤去,此地空余来燕榭(黄裳书斋名)。 曾有沪上出版人回忆,昔日拜访王元化讨论“文章谁写得好”,王老断然下判:“文章写得好的当然是黄裳,他用的都是平常的字句,你写得出他这个味道?”2006年夏末,王元化专程去拜访长他一岁的黄裳,两位老友坐在窗台沙发上,留下一帧相谈甚欢的合影,挚友相逢的由衷快意,溢于眉宇间。 注: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载须经我网及作者本人同意,且注明出处“中国新闻培训网”、“新闻业务参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