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写“倒金字塔”的基本功 | 消息采写2025年04月 作者:段存章 来源:老记说事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练写“倒金字塔”的基本功 | 消息采写
消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写法,就是所说的“倒金字塔”结构形式。金字塔是下面大而重,上面小而轻;相反,倒金字塔形式则大头在上面,小头在下面,按照新闻事件内容 ... 内容:
练写“倒金字塔”的基本功 | 消息采写
消息,写作中常见的一种写法,就是所说的“倒金字塔”结构形式。金字塔是下面大而重,上面小而轻;相反,倒金字塔形式则大头在上面,小头在下面,按照新闻事件内容重要程度先后有序地组织材料,满足读者先主后次的阅读心理。 我初学写作是从消息开始的。但那时并不懂什么叫“倒金字塔”写法。记得三十二年前,我在家乡太行山一个山村当售货员时,利用业务淡季趴在柜台上写出了那篇处女作(原载1959年《左权小报》): 眼睛向下,自产自供 柏管寺管理区合理安排蔬菜种籽生产 本报讯 左权镇公社柏管寺管理区和供销站,在今年一开春就注意了对生产资料的供应问题,特别是接受了往年蔬菜种籽供不应求的教训。他们为了发展蔬菜生产,支援城市的蔬菜供应,终于找出了“眼睛向下、自产自供”的有力措施,从而解决了蔬菜种籽供不应求的困难。 刻下,春风解冻大地回春,管理区抓住这个良好季节,立即订出了蔬菜种籽生产的播种面积,预计菜根籽需种一亩,白萝卜籽五分,红萝卜籽1.5亩。这样可产种籽 350 斤,足够播种蔬菜75 亩,可收获蔬菜 15 万斤。这就使今年蔬菜生产可以得到大大发展。 这条消息对我来说是人生的转折,是走上新闻工作的起步石。回头看,主题是抓得新的,但导语写得不精炼,主体部分层次不清,全文共分二段,第一段显得冗长,第二段堆积了许多数字,缺乏生动具体的事实。如果用“倒金字塔”结构形式来量,此消息是一件不合规格的产品。 从此,我注意阅读新闻写作书刊,借鉴别人的写作技巧练写“倒金字塔”基本功,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得失,摸索出需要掌握五个要点: 第一点,开门见山。消息是及时向读者传递信息。读者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得到自己的需要。因此写消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要绕弯子,更不要捉迷藏。初学写消息时,往往门没有打开,没有看见山,见到的是川,见到的是河,写得跑题了。有一位通讯员寄来一篇消息,厚厚的十几页,编辑从头看到尾,没有看出“新闻眼”在哪里:事实堆积得多,没有“开门见山”讲出一个新问题、新思想、新观点。这类稿件编辑是无从下手修改的,十有八九被装进大麻袋。 消息要写的“开门见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要练思想,培养条理化的思维能力。动笔之前,对新闻事实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和材料去开门、去见山。其次要练语言,培养说话干脆利落的本领。有的人说话不得要领,哇哩哇啦半天,别人听不明白他要说什么观点。有的人长话短说,短话精说,数句胜过百言。再次要练笔,培养干炼的文字表达能力。熟能生巧,想到哪,说到哪,写到哪,能一句说明白的事,就不用两句去浪费。思想精,语言精,笔头精,写消息“开门见山”不费工。 第二点,选鲜择优。到市场买鱼,挑选鲜活的较容易;到海边买螃蟹,不懂行的,挑选鲜蟹就很难;写消息,挑选出最新鲜的材料放到最重要的段落,也不那么容易。顾客喜买鲜活鱼虾,读者喜看鲜活的新闻。但是,有的作者不大会经营鲜活的新闻材料,让一些旧材料、陈观点遮盖住了。你不妨到鲜花店里走一走,那些卖花人,是很会经营的,他们把最新最鲜的花打扮起来,摆在柜台最亮眼的地方,顾客一走进花店,就被那扑鼻的花香所醉倒,还能不舍得掏钱吗?卖花人很了解买花人的心理,花钱多少得一个“鲜”。我们写消息也要学学卖花人的“生意经”,把鲜货摆到最耀眼的柜台上,让读者一看就能被吸引住。 第三点,先主后次。写消息要注意读者的关心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事实材料。什么是主要材料,什么是次要材料呢?每件新闻事实不同,主次也不同。比如唐山大地震,开始找不到地震中心在哪里?那首篇报道地震新闻应该把“地震中心”做为主要,其它次之。要连续报道地震伤亡情况、抢救情况、灾民生活安排情况,各条消息都应先主后次,及时报道群众最关心的事。在写消息中,次要材料要给主要材料让路,不要以次压主,以次代主,以次挤主。打个比方说,主为骨于,主为红花,次为绿叶,绿叶要去扶红花,红花要靠绿叶扶。摆好主次位置,就像唱戏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还要有点跑龙套的角色。 第四点,前重后轻。消息的主体部分,各段内容要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较重要的材料往前放,较次要的往后放。不要怕“材料”说我们偏心眼,你分量重,就重用;你分量轻,就位置次一些。如果轻重颠倒,轻材料放在最前边,重材料放在最后边,就等于有粉没有擦到脸上去,好钢没有使到刀刃上。 第五点,段短意明。写消息每段的文字不易太长。长段沉闷,读起来吃力。分段以短为好,言简意明。最好一段一层意思,不混杂,不拖沓。段与段之间有独立,有衔接,有呼应,读起来层次分明,起落有序,环环紧扣,易懂好记。“说十遍,不如干一遍”,写好“倒金字塔”消息重在实践中多练。1990年8月7日,《人民日报》四版头条刊登我写的一条消息: 中直近千名干部到基层调研 本报北京8月6日讯 记者段存章报道:近几个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组织近千名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结合业务工作开展工作,受到群众好评。 中直机关下基层的同志中有部级领导干部44人,各级干部 257名。中组部部长吕枫先后到河北廊坊市、固安县看望离休老干部和生产第一线的工人,虚心听取群众意见。中宣部部长王忍之到湖北省调查研究,在武汉市与理论、文艺、新闻、出版界有关同志座谈,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他还深入到鄂西北贫困山区和河南南阳、信阳等地,走访农户,调查基层先进党支部,了解农民思想状况,总结基层宣传工作经验。 中直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合业务开展工作。中办秘书局围绕中央工作部署,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先后派出26人次,分赴福建、陕西、广东、河北、云南、四川、湖北、浙江、甘肃等9个省调查研究,并对中央的决策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写出了《福建泉州市廉政建设情况》《陕西商洛地区党政干部下基层坚持数年为群众办实事》《广东三资企业党组织建设情况》等调查报告。中纪委下基层调查研究与重点抓好大案要案相结合,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团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到北京、天津、上海、安徽、陕西、甘肃等地 20 所重点高校调查研究,写出了《关于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建议》等调查报告 10 多篇中央统战部、中联部、全国妇联等单位到贵州、四川、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老、少、边、穷地区就智力支边、民族、宗教、统战工作、边疆稳定、妇女问题调查研究,分别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全国总工会通过调查研究,帮助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为使干部下基层工作更有实效,中央办公厅还在基层建立了一些联系员,加强机关与基层的联系。目前,中办秘书局在全国建立的信息联系点有150多个。 时间过了五个月,为连续报道干部下基层,我又采写了条新闻,发表在《人民日报》12月17日四版上: 中直机关交流干部下基层经验 本报北京12月15日讯 记者段存章报道:为了总结干部下基层的经验,推动中直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近日中直工委召开了中直机关干部下基层经验交流会,中央统战部、组织部、全国总工会、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等5个单位发了言。中直工委常务副书记顾云飞要求中直各机关认真总结干部下基层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做为长期的任务坚持下去。 今年以来,中直机关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的通知》精神,先后组织了40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到云南、西藏、内蒙古、贵州等 31 个省、市、自治区进行调查研究,其中下基层的部级干部 90 人,局级干部 600 多人。 中央组织部的领导下到地方党委参加一些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与地方领导干部谈心交换意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中央统战部的领导就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和经济开发,以及宗教方面问题进行了调查,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广播电视部的领导深入到京郊农村,听取农村干部、群众对影视节目的意见和要求,到所属院校与学员们一起分析电影电视领域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些表现,共同总结去年政治风波中广播电视宣传中的经验教训。中联部的领导干部下基层给第一线工作的同志作形势报告,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受到地方同志的普遍欢迎。 中直机关各部门把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同自己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基层总结、推广经验,并对本部门业务范围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中央办公厅干部下基层对中央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了解各地贯彻六中全会决定的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向中央提出了进一步贯彻六中全会决定的建议。中纪委把下基层调查研究与重点抓好大案要案相结合,协助地方查清了一些大案、要案。他们在基层调研时,还帮助基层总结党风建设的经验。全国总工会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和职工思想情况,对涉及职工生活方面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为救济灾区职工拨出了专款。全国妇联机关干部下基层调查了解对妇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查禁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情况,及时采取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措施。 这两条消息,前一篇是“花”,后一篇是“果”。开花结果,又相互联系,又各有不同,用“倒金字塔”结构反映这花与果,各有主次,各有重轻,但不雷同。我认为,“倒金字塔”这种新闻结构,写法上有四条好处: 一是便于记者赶写时间性强的新闻。写这类消息要求快,抢时间,争速度,今天发不出去,明天就成为旧闻。运用“倒金字塔”结构,可以先写最重要的内容,赶在版面“截稿”前把主要事实报道出去。比如,报道突发性事件、紧急会议等。 二是便于责任编辑选稿和制作标题。编辑每天处理大量来稿,负责取舍和压缩。写“倒金字塔”的消息,编辑看完前面一、二段就能决定是否采用,并进行删改、压缩都较方便。同时,根据前几段的新闻要点,能够迅速制作出标题。 三是便于拼版编辑删减。一块版面,容纳多少字是受限制的。编辑在拼版中,经常遇到版面大小与新闻长短的矛盾。怎么办?编辑以版取稿,如果只有五百字的地方,就得把千字的消息砍去一半,先砍头不行,砍腰也不好,如“倒金字塔”的新闻,先抓住尾巴往上砍,删掉的是新闻次要的事实,留下的重要事实显得更为突出,不会受“伤筋动骨”之痛。 四是便于读者阅读更多的新闻。当今改革、开放时代,人们争相传递消息,时间是金钱,速度出效益。读者希望用少量的时间得到大量的信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写作新闻,便于读者先看主要的、重要的、紧急的,对次要的较轻的内容少看或不看也无妨。这样读者打开一张报纸,可以浏览更多政治的、经济、文化、社会新闻。 作者简介 段存章: 他从通讯员成长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他曾常驻大寨记者10多年。 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10多年。 曾讲授新闻采访课多年。 出版新闻著作《大山情》《采写新闻的困惑与出路》《独家新闻怎样采写》《消息采写三讲》《记者酸甜苦辣》《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等。 他常说:“脚印留在群众中,文凭写在版面上。”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