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之后还要探寻解题之法2024年07月 作者:陈力方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马克思说:“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不破不立、破立并举,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通常也要搭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框架。
比如《发 ... 内容:
马克思说:“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提出来时,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具备了。”不破不立、破立并举,一篇完整的评论文章通常也要搭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逻辑框架。 比如《发现不了问题就是最大问题》的评论,短短千字文,笔墨有限,无法拉开架势、纵横捭阖,但在论证过程中,也尽量做到层层设问、步步解题。 开头以新闻由头切入,提出鲜明观点,即“安全检查不怕发现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发现不了问题,最大的隐患是发现不了隐患。” 接下来摆出现状、直指原因,缺位的是责任心,是发现隐患的能力与本领。 再下来,进入文章主体,聚焦责任心与专业能力,抽丝剥茧,层层破解,同时将立场、建议、方法融于其中。 结尾处再次点题,并于意义层面落脚,以“只有筑牢安全生产防线,才能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坚定收尾。 评论不是随心恣意的私人写作,作为主流媒体的评论员,既要善于做问题的发现者,又要做一个积极的建言者,主动为“解决问题”提供视角和智慧,亦即破题之后仍需探寻解题之法。 当然,这样的解题之法并非信手拈来,更不能倚仗媒体的话语权,自以为是、居高临下、指手画脚。方法要有理有据,即便是点到为止,也是基于他山之石或政策之解后的肺腑之言,所谓“一得之见”,补阙挂漏,供之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评论员虽与奔波在现场的一线记者不同,但同样要努力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同样需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长期锤炼。 笔者赞同许多评论家的提议,如果有条件的话,评论员也要多去现场,现场观察更有利于视角的立体化呈现和论证过程中的情理交融。评论文章虽说是思想的角逐,鲜明大于鲜活,理性大于感性,但有些题材,完全可以把自己摆进去,融入情感温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了情,文字就不干瘪,道理就不太硬,柔软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