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短视频 >> 短视频讲坛 >> 《致青春》和《那些年》艺术风格对比

《致青春》和《那些年》艺术风格对比

2014年06月  作者:刘澹雪  来源:今传媒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  原标题:内地台湾青春片艺术风格对比——以《致青春》和《那些年》为例   关键词:青春片;影音风格;镜头运用;人物塑造   赵薇导演的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唤起了观众对青春的集体回忆,中 ...
内容:


  原标题:内地台湾青春片艺术风格对比——以《致青春》和《那些年》为例

  关键词:青春片;影音风格;镜头运用;人物塑造

  赵薇导演的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唤起了观众对青春的集体回忆,中国内地青春片或将作为新的类型片崛起。而21世纪之后的台湾电影被宣布“台湾电影已死[1]”之后,却被青春片拯救,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将台湾这股青春片的热潮推到了顶峰。内地和台湾青春片的热映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因此两地青春片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从影音风格、镜头运用、人物塑造和导演风格等方面对比,比较两地青春片差异。

  一、影音风格:浓墨重彩的油画和清新唯美水彩画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着一个悲情式的结尾,每个主角都历经爱情的酸甜苦辣,整部电影浓墨重彩青春的迷惘和消逝,弥漫着一种蓝色的忧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则用阳光斑斓的色调言说青春的小遗憾。电影延续了台湾青春片一贯的电影风格,纯美路线、细腻唯美的画面、温和纯净的色调,同时又“兼具小清新与重口味”[2]。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影音风格是由视听符号、剪辑手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最鲜明的是两部电影色彩应用所呈现的不同。色彩不仅在电影中发挥着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同时具有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

  赵薇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运用了蓝黄两种对比色来彰显电影关键情节,结构整部电影。女主角郑微意识到自己由讨厌到喜欢上陈孝正,独自在天桥上漫步散心,景别深处是深邃神秘的幽蓝光,而路灯则泛着温暖的黄色光芒;陈孝正深夜把郑微从男生宿舍揪出来,陈孝正身着淡蓝色牛仔衣,郑微穿着黄色羽绒服,对话背景的橱窗也是黄蓝两色灯光交融。每次这种蓝黄色彩的对比出现,郑微与陈孝正的感情路线都要推进一步,同时这种黄蓝两色的对比也赋予了角色不同的性格,郑微如明黄一般明媚活泼,陈孝正如蓝色一般深沉忧郁。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依赖的不是色彩对比,而是通过以白色和几种清新小色调作为影片的主导色彩,电影中联考后的主角们在海边戏耍,白色的衬衫、淡蓝的海水和天空、灰色的高墙。九把刀在影片中也添加了很多“重口味”元素,例如柯景腾赤身裸体在家里走动,沈佳宜室友剔除腋毛的画面。整部影片的色彩饱和度不如《致青春》高,如果说《致青春》是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些年》则如水彩画一般,色彩朦胧下却有一种明媚和清新。

  二、镜头运用:镜头语言教科书与MTV式的镜头拼接

  两者在镜头语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镜头语言犹如一本镜头运用的教科书,譬如电影开始仰拍的一排法国梧桐,阳关斑驳,树影婆娑,这让许多观众的印象深刻、惊叹不已;郑微和林静追赶录取通知书时的俯拍镜头;朱小北愤怒的向超市外围观的同学扔凳子,凳子破窗而出的特写镜头。教科书式的镜头堆砌,使影片风格比较游离,缺乏流畅感。

  台湾“新电影主要是通过对长镜头、深焦摄影和定镜拍摄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谋求美与真的统一,建构写实主义的影音风格。[3]”

  台湾青春片也一直贯承这类风格,而《那些年》充满着MTV式的镜头拼接,4~10秒就切换一次镜头,是九把刀对台湾写实主义传统的创新发展。影片中柯景腾和沈佳宜圣诞假期约会的片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两个人玩闹、吃零食的镜头交错切换,这种蒙太奇手法让影片明快流畅,极具情绪渲染力。

  三、人物塑造:散点式人物形象与青春群像

  “青春片散文式的结构、冲突缓和的叙事节奏、感伤浪漫的情节设置在使人物具有群像色彩性,青春往往离不开几个元素,公敌、异性、懵懂、遗憾等等。但是影片不能依赖一个人来完成所有的元素,青春片不会像《阿甘正传》一样用一个人的命运来阐释主题,它往往依赖于青春群像。[4]”群像式的人物形象塑造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是“公敌”的出现,来自外界的压力把人物凝结在一起,这种“公敌”也可以是象征性不可抗力的存在。第二种情况是给角色一个本身具有价值的“身份概念”,成功的青春成长类型影片中,主角所经历的与它们本身的身份,是和电影的整个情怀上融为一体的。很多关键的情节,都是在抒情、叙事、塑造人物三者的交汇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有许多这种触人心弦的交汇点,例如柯景腾对沈佳宜故作老派的姿态不屑一顾,却在沈佳宜没有带英语课本的时候,伸出援手把自己的英语课本给沈佳宜,解除了沈佳宜的困境,自己被英语老师罚举凳跳。这是两个人关系转好的一个结点,沈佳宜开始对柯景腾有好感并帮助他学习,同时影片也将柯景腾外表不羁内心细腻的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处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较《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人物群像凝聚力较弱,人物形象相对脸谱化,人物形象鲜明却不深刻,如木偶一般被导演提溜到荧幕前,演完一场戏再放在一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影片叙事角度问题,《致青春》不似《那些年》由主角柯景腾的视角来统领整个叙事,时而是全知视角,时而是女主角视角,时而是阮莞视角,时而是黎维娟视角,人物境遇在人物对话中展现或借助闪回等电影技法。这种混乱的叙事视角消解了角色性格与电影情节、电影情怀之间的关联。

  四、导演风格:新晋女导演与文化嬉皮士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处女导演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九把刀的真实故事改编,也是自己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两部电影都是处女作,但是他们各自独特的视角一定会让影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的性格古灵精怪、活泼任性,郑微在确定对陈孝正的感情后纠缠不休,在图书馆郑微调皮乖张的向陈孝正宣布,“从今以后,你要是说不喜欢我,意思就是说,我喜欢你喜欢的不得了;你要是说,你烦不烦呀,意思就是说,你真漂亮……”很多观众看到的是“小燕子”的复活,或多或少都存在赵薇自身对郑微这个角色的投射。赵薇作为女导演,会在影片中体现更多温情和浪漫主义的元素。郑微与陈孝正的感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时,观众从郑微的主观视角看到了脚上的一双水晶鞋,隐喻郑微终于如童话故事里面的灰姑娘一般得到了来之不易的爱情,郑微心中满心欢喜,雀跃不已。郑微与陈孝正接吻时背倚大树,周围萤火虫漫天飞舞,营造出一种唯美浪漫的童话世界。但是,唯美浪漫是女性导演呈现的一面,她的另一面就是多愁善感、缱绻柔情。电影突破青春电影固有的路线,把影片的结局推向幻灭的情结。整部电影主要是叙事各个主人公的爱情,但是每个主人公几乎都经历了忽视、背叛、抛弃,陈孝正自私自利为前程背弃单纯的校园爱情;郑微被陈孝正抛弃却也没有回应林静的感情;阮莞为爱赴约,生命和爱情却戛然而止;林静自私狭隘将父辈的错误投射到无辜的郑微上,又辜负施洁的一往情深;张开甘做配角懦弱地沉静在自恋的自我牺牲中……这种包含悲情主义色彩的结局绝不是九把刀会描绘的青春。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一个掺杂了很多元素的混合体——寄托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这代生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同时又在爱情理解的层面,做出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阐释。从笔者的角度看,一方面,九把刀无论在原著小说里还是电影作品里,都流露出了浓重的自恋意味,例如沈佳宜问“你有没有听说最近的传说”,柯景腾会回答“我很帅这件事情已经变成传说了噢”,让人忍俊不禁。另一方面,他对于青涩的浓厚的学生时代暧昧情感的细腻讲述,又直指人心,就像是对我们往日岁月的真实还原。纯粹而炽热的青春回忆、极会讲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并不算丰满的人生阅历、加之相对平白朴实的电影技巧,四者矛盾地结合在一起。

  从以上四个角度分析,这两部青春片风格鲜明,具有各自的特点,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争论,无论是青春将至还是翩然而去的观众,都不大愿意用“好”或者“不好”等评价性词汇来形容青春纪实电影,只会用“喜欢”或者“不喜欢”等情感词汇来描述,因为这种群像式的电影会让观众或多或少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内地和台湾的青春片或许可以相互借鉴,各取所长,促进青春类型片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蕾.台湾电影已死[N].21世纪环球报道·明星周刊,2002-11-22.

  [2] 宗俊伟.青春电影的青春化叙述时态——以近期三部青春电影为例[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3(9).

  [3] 孙慰川.写实主义影音风格:从缺失到建构和发展——论1950年代至今台湾电影影音风格的递嬗[J].艺术百家,2008(9).

  [4] 孙慰川.当代台湾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土”味短视频为什么火?
· 短视频创作,广播主播怎么融?
· 总台开设《驻站观察》,观察谁,咋观察?
· 打造优质短视频文案的五个建议
· 短视频创新表达的4种方式
· “短视频热”成就“思政时刻”
· 短视频创作中的诚与真
· “短视频+直播”应注意改进的几个问题
· 辩证地看待“万物皆可短视频”现象
· 无底线摆拍短视频该严治了
· 短视频整体故事内容相近,属于侵权吗?
· 用好短视频载体,激发红色文化活力

推荐 . . .

严继勋:《四川观察》原创短视频部主编、内容创意总监
严继勋:《四川观察》原创短视频部主编、内容创意总监
聚焦媒体融合拥抱智慧电视
聚焦媒体融合拥抱智慧电视
电视媒体如何走进5G时代
电视媒体如何走进5G时代

相关 . . .

· 短视频新闻的特点、问题及提升策略
· 采访中记者的注意力、站姿、穿着及其它
· 浅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 “微”我所用:交通广播节目微信运用的探
· 短视频时代,是个什么时代?
· 用独特视角展现信仰的力量--纪录片《誓言
· 《青盲》遍地酷刑引争议 导演坚持“严刑
· 梦想·故事·惊喜——《中国梦想秀》的成
· 电视媒体“Vlog+新闻”的创新应用与问题
· 对电视传播中的“爱丑之欲”的文化反思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