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提升影响力需转变思维2014年06月 作者: 来源:中国报业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 在多媒体生态环境下,党报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增强党报的影响力,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契机。在坚持新闻立报、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党报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 ... 内容:
挑战既是压力,也是契机。在坚持新闻立报、推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党报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适应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新的采编思维是党报提高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转变一:“工作出发”到“问题出发” 从“文件写什么记者报什么”转变为“读者问什么记者写什么” 党报是党的喉舌,很多新闻来自党委政府的政策举措,文件资料和各种会议成为党报重要的新闻来源。政府信息本来是一座新闻富矿,但一些党报在报道此类新闻时却往往形成套路,记者习惯了“会议开什么就写什么,文件写什么就报什么”,真正的新闻在各种“会议强调”和“会议指出”中被淹没。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吸引眼球,许多新媒体下足了功夫。他们虽然没有新闻采访权,但却更加注重提炼新闻,能从大众角度出发,选取群众真正爱看、想看的内容进行再加工。此举不仅使新闻更加贴近民众,增强可读性,也使媒体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党报本应“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文山会海”中大打折扣。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党报已不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红头文件”。党报记者必须要改变以部门工作为出发点的报道思维,不能以文件摘抄代替新闻报道,而是要及时发现读者的需求,站在读者的角度,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欲知应知。要从现实出发,从群众关注的问题出发,由“文件写什么报什么”转变为“读者问什么写什么”。只有这样,党报才能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影响力和权威性。 《人民日报》作为全国党报的旗舰,已率先转变思维。其“求证”、“热点解读”等栏目,都充分体现了从读者关注出发、从热点问题出发的采编思维方式。“求证”栏目,就是利用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这一平台,对网络关注的热点和群众关心的疑点,进行追踪采访,以权威报道还原事实真相。他们的选题不再来自会议文件,而是紧扣应时的热点。例如,针对有媒体爆出我国茶叶农药超标问题,2012年5月2日刊登《我国茶叶安全,农药残留不等于超标》的文章予以回应;针对有读者反映,由于手机经常收到“通过复制手机智能芯片,可偷听对方所有通话”的短信而引发的担忧,4月9日“求证”栏目刊登文章《复制手机卡偷听通话是骗局》,进行详细分析。他们以扎实深入的采访回应了读者的关注,发挥了党报信息权威的优势,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 针对党报存在的问题,《河北日报》对二版政策性新闻进行改革,从政府部门举措中抽取读者关心的内容制作新闻。例如,记者参加河北省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暨全面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除程序性报道外,还抓住今年河北省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这一举措,采写了消息《35万对农村夫妇孕前检查将免费》。编辑在版面编排时,将此条读者关注的消息作为主稿,而将省委领导的相关消息作为配稿,并把检查项目和资费补贴拎出来作为核心提示,正是这一采编思维的转变,将工作会议变为吸引读者的新闻富矿。 为了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应,《河北日报》在五版开辟“热点开讲”栏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群众关注并对本地有所借鉴的热点新闻,整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进行剖析。《国家考试屡泄题,如何监管成难题》、《电商暂停火车票网购,能否放开资质引争议》、《“毒驾”猛于“酒驾”,如何入刑引关注》等稿件,都体现了主流媒体脚踏实地贴近群众,勇于亮出观点、发出声音的社会责任。 转变二:“新闻跟从”到“新闻发现” 从被动的一事一报向主动的积累观察式报道转变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的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党报。 当今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当代中国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若仅仅满足于被动应付的“跟从型”一事一报,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只有把现实中的问题放到大环境、大背景、大趋势下去观察、去思考,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以独到的见解亮出自己的观点,党报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 2009年,《中国日报》的一篇消息《商务部官员: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就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中国将继续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对象”作出前瞻性预期。文章刊发后被中外媒体广泛转载,掀起了跟踪和报道贸易保护主义事件的热潮。后来的事实证实了报道的预见性。 虽然这是一个追求快新闻的年代,网络媒体具有的速度、海量等优势,党报难以抗衡,但观察性、思考性的深度报道是党报的优势,也是增强党报影响力的有力武器。《河北日报》2009年中秋节前夕刊登了《洋月饼抢滩大众品回归,河北中秋销售战提前打响》的消息,通过对石家庄、邯郸、唐山等地采访调查,对一些洋品牌抢占月饼市场的新动向进行分析,吸引不少读者。针对网购、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报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将是一场对传统交易形式的变革,《河北日报》刊发报道文章《虚拟网商挑战行商坐贾》,提出“一段时间以来,消费端引发的变革,已经通过电子商务的崛起上溯到企业的传统渠道以及制造端,对企业未来的影响只是一个开端”,同时配发专家点评《网商崛起对传统商业的挑战必将越发明显》,引起社会关注。不少知名商家开始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实体店的补充。 深度的思考、前瞻的观察,让党报在纷繁的多媒体时代发挥出引领作用。 转变三:“立意绝对”到“立意建设” 从绝对化表扬和批评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转变 新闻报道要求客观公正,但即便是报道中的事件完全真实,叙述亦为客观,表达出的立意也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事件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是为作者的立意服务的。绝对化的立意可以用客观真实的事件来佐证,但其表达的态度和舆论引导效果也很难绝对客观。 对于新闻真实性要求极为严格的党报,在传统的新闻采写中也经常会把表扬做得“高大全”,把批评做得“全盘否”。但读者希望看到更真实、更完整、更立体多层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希望听到更多的观点,其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对社会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 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报道,可以是所提出的建议和观点直接被领导机构采纳,推动实际工作向更优方向发展;也可以是通过鲜活的新闻事件和从中演绎的观点、判断,从观念层面带给受众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以激发人们改革社会的愿望和激情。 从绝对化的表扬和批评向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转变,首先要建立多辨的思维模式——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前景和建议。综合体现这些要素的新闻报道,会增强厚重感,给人更多的启迪。2012年5月3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衡水冒出个“山东园”》,呼应9年前引发全省震动的《德州冒出个“河北园”》,对衡水市衡德工业园区已聚集50多家山东企业这一现象进行透视,看起来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经验报道,但记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成就新闻的层面,而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中肯的分析,提出资本转移的大契机和相邻德州潜在的竞争形势,以及政府在重视程度、发展眼光和管理理念等方面还需加强的建议。报道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参考,彰显了党报的客观性和信服力。 当然,在发挥深度报道优势的基础上,产生一些新法案法规或诞生新举措,为服务百姓提供切实的帮助,应当是建设性报道所追求的。《南方日报》近几年在这方面不断创新,《广东干部人事遴选新招:激发“新人”激活“老人”》、《广州“晒账本”的下一步期许》、《危机下,产业升级加快还是放缓》等稿件,都让新闻报道激发出社会发展和创新所需要的能量,进而提升新闻对社会的引导价值,大大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 建设性新闻报道是对党报在新形势下的更高要求,其精髓在于党报新闻不仅要“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还要“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使党报在一系列事关公共政策的重大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河北日报政科教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