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节目的传播现状与发展前景探析2012年11月 作者: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瞧瞧
简介: 巡视近年来电视综艺生态园林,不难发现“平民化”已成为当下媒体发展的总态势,在真人秀节目引领了一股“平民热“之后,游戏、益智、谈话、相亲等节目也相继将注意力转向“普通人群”,电视综艺界多方“合 ... 内容:
在《年代秀》热播之后,众多怀旧型节目经过形式蜕变与内容杂交贴着“贵族化”标签融入大众视野。在综艺节目“同质化”成风、“类型化”成潮的媒体环境之下,怀旧型节目逆“平民化”“青春化”的综艺浪潮而走,成为一支具有颠覆精神和反叛力量的“先锋派”。该类节目打破了青春类节目与“80后”节目一统天下的局面,也为无数中老年观众奉上了一道“娱乐大餐”,短时间内在各大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怀旧浪潮。 一、独领怀旧风骚,再掀综艺“新浪潮” 在综艺节目“平民娱乐”激情热潮减息后,《年代秀》审时度势及时引进比利时怀旧节目《generation show》,同时融合了我国本土特色和观众需求,炮制出新奇的节目形式和别具一格的节目内容。这档节目巧用“怀旧王牌+明星效应”的形式创造出新的综艺类型,吸引了上至60年代下至00年代观众的注意力,迅速成为电视节目队伍中一只另类的“先锋派”。 这类节目成功的背后既是商业运作的谋略之所在,也是时代催生的产物,综艺节目近年来内容普遍趋向青年化、通俗化和潮流化,富有知识性、高雅性和怀旧性的节目相对贫乏,这无形中就为怀旧节目的孵化提供了温床。 “怀旧记忆”和“代际偶像”消费是节目的王牌策略。电视与其他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大众化媒介,其受众人群更趋于多样化、通俗化、层次性和庞杂性,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多级受众”的收视需求尤其是年龄层次上的差异化需求。《年代秀》《黄金年代》《我爱我的祖国》等节目克服了诸多综艺节目的弱点,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层次需求差异,以“代际偶像”诉说“怀旧记忆”的形式开创了怀旧节目先河。这类诞生既是对“平民娱乐”大军的果敢突围,也是对时代主流浪潮的适时反叛,并最终以成功的收视效果打破了电视节目“平民娱乐”时代的预言。对逝去年代的追忆、对老辈明星的翻阅、对经典影视金曲和作品的温习成为这类节目的共同特点。以怀旧节目的典型代表《年代秀》为例,该节目融益智类、谈话类、歌舞类、明星类、游戏互动类等众多节目类型于一体,囊括了从远古到现代的社会、历史、地理、生物科学等多种领域话题,跨越了不同年代人物的情感诉求和价值观差异,节目每一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代际互动,让不同年代的人“穿越”时光隧道进行交互体验和思想交锋,让无数忘本失根的年轻观众补习老一辈人的历史,认识老一辈人的成长经历。代沟裂缝通过共同的标志性物像被弥合,时代隔阂在兴趣共鸣点上被消解,依托大腕明星营造出“贵族化”的效果。在《年代秀》产生轰动效应之后,其他电视台也纷纷转舵走起怀旧路线,这些节目基本都是依托大腕明星搭建“贵族式”景观,通过怀旧金曲或影视剧集来搭建代际沟通桥梁,通过对几代观众时代记忆和明星崇拜心理的消费实现收视意图。怀旧节目以清新脱俗之风对现实生活进行了艺术升华,基本实现了人文艺术与景观艺术的观念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成功对接,以及年轻流行文化与传统古朴文化的巧妙交融。 “市民狂欢”和“中产阶级”趣味成为节目的新标杆。中国人向来以含蓄矜持自居、以“孝悌文化”和“长幼尊卑”为荣,在几千年“民族深层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与西方相比更注重以情感、道德、人伦、素质等标准来衡量节目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思想,这让正统庄重的“东方情怀”统帅本土综艺节目多年。随着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娱乐狂欢之风的东渐,我国综艺节目逐渐走向开放和多元,自然奔放的主持风格、游戏闹剧式的节目现场、调侃逗乐的嘉宾观众越来越有了西方综艺节目的味道。在怀旧型节目的舞台上不仅有热情奔放的青山年偶像,还有激情洋溢的重量级元老明星,他们在舞台上谈笑风生、表演自如,中规中矩的节目套路和拘谨的表演痕迹几乎难觅踪影,老少同台共同演绎了不同时代下相互交织的共同记忆,不仅让舞台上嘉宾有了代际交流的机会,而且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心理置换参与节目互动、充分调动情绪节奏,仿佛置身于节目现场。《黄金年代》中将地域风土人情和时代人文历史与影视歌曲有机穿插融合,邀请到的明星也大多是中产阶级消费群体,因而决定了节目的话题不再是平民化、世俗性的内容,而是更倾向于贵族气派和中产阶级趣味,富有都市化节奏和西式化审美标准,是本土化改造后比较成功的典范。全球性的媒介进程促使各国文化日渐“均一化”和“趋同化“,外来文化附着在媒介产品上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世界人。目前中国综艺节目市场也面临着“引进来”容易“走出去”难的尴尬处境,大量的引进节目如潮般涌入中国市场,冲击着中国本土文化的传统根基,而本土自制的综艺节目却由于制作水准较低和意识形态观念的束缚难以走向国际,如今怀旧节目的这一明显“精神转向”虽然与国际保持了良性接轨,但对处于成长期的综艺节目而言是值得考量和深思的,“先锋”精神过犹不及,“适度原则”方为电视媒体人衡量节目尺度的精神标杆。 《年代秀》的成功尝试为中国综艺节目市场开辟出一条新道路,因其创新精神和艺术价值的完美融合成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典范之作。在《年代秀》大获成功之后,安徽、湖北、山东、央视也迅速嗅到了市场气息,于是诸如《黄金年代》《我爱我的祖国》《歌声传奇》《回声嘹亮》等怀旧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如当年的选秀节目和相亲节目一样,怀旧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再次掀起一股综艺“新浪潮”。但节目热播的背后却隐忧重重,商业的恶性竞争使得节目制作者不得不在节目创意上精工减料,模仿复制成为既省时又省力的途径,长此以往节目必将会被被“同质化”蠹虫断送前程。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超拔世俗观念和类像审美,可以通俗而不流于庸俗,面向大众而不一位迎合俯就大众,有傲骨般的节气和不可亵渎的精气。综艺节目虽说只能纳入“亚艺术”或“准艺术”行列,但作为时下影响力和覆盖面最广的媒介形式理应树立一定的艺术情操,媒体生态的良性循环不能仅仅靠政策法规的调控矫枉,在取决于每位成员对职业规范的自觉操守和对媒体大环境的集体向心力。倘若节目团队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长远的发展,综艺节目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一场集体生存危机,媒体生态环境将严重失衡。 二、媒体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电视综艺节目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创新,但真正的创新并不是浮光掠影般的形式变换,而是节目内容与节目理念的与时俱进,创新的目的在于保持节目的长久生命力,在“派别林立”的综艺队伍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目前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普遍面临“短命”的危险处境,某一类型节目一旦形成气候就会有大批模仿跟风的队伍,大多数节目都是围绕既有节目形式进行小修小改,而且由与缺乏相关政策的约束,这种恶俗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势头,“文艺生态”出现严重失衡。节目创新并不是绝对排斥“拿来主义”,必要的借鉴吸收不仅能缩短我国综艺节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将节省前期节目策划构思时间,但是没有“思维调度”的纯粹的“拿来主义”就只是一种机械照搬和复制,这样做的结果就会让综艺节目的生命如烟花般短暂,引发综艺节目市场“疲软化”。 勿让“唯乐原则”凌驾于“艺术准则”之上。综艺节目属于大众媒介范畴,故而不应以文学、戏剧、建筑等纯艺术的标准来刖趾适屦,但作为社会性“公器”和大众化媒体形态,必须遵循“艺术原则”,不可让“唯乐原则”麻痹神经,丧失电视人应有的良知和底色。《回声嘹亮》《歌声传奇》等节目是以重温影视剧或重唱老歌的形式来重温过去时代,唤起观众逝去的年代记忆,但对旧时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等领域的涉猎只是通过娱乐影视界的视角或个人的经历来进行片面性、主观性描述,呈现给观众的是媒介营造的“拟态真实”,由于缺乏真实可信的史料佐证,时代背景只能贬值为娱乐节目的装饰品和附属物,而非节目所要展示的主体。仅靠老歌、影视剧、口头回忆、旧物件和艺术品这些时代侧像来映射时代群像无异于以管窥天、从蠡测海,让个体记忆来管窥异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使节目变得单薄而肤浅,以单一的娱乐片段段承载整个时代命题也使“唯乐原则”甚嚣尘上。“在当下中国,现实却以一种裹挟性的力量将个体带进‘欲望的深渊’,艺术世界中的超越性和历史感丧失在感性的愉悦中”,文艺作品不能为满足观众短暂的娱乐需求而变成取悦大众的工具,而应成为民众超霸精神和净化心灵的清新剂。 应将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体整风”运动提上日程。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将受众教育纳入议程。“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一直以来,我们将中国娱乐节目的低俗现象归因于传播主体担当意识的薄弱和文化素养的低水平,而很少去探究“受传者”——电视观众的接受需求。中国的电视观众尤其是综艺娱乐节目观众大多是家庭主妇、青少年等“悠闲阶级”,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标准普遍较低,并且在弗洛伊德看来,“娱乐需求”本身就是人类潜意识深处“本我”情绪的发泄,属于人类本能意识的释放。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电视节目数量不断增长、内容形式庞杂参差、意识观念包罗万象,曾经纯净而清新的电视文艺生态被现代化工业整合成复杂的产业化集团,这无形中就对受众的自主选择能力和艺术鉴别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观众不应单纯追求“娱乐快感”而忽视“精神质感”,不能甘做“无思想的看客”,而要争做有素养的观众,不应该沉溺于“用眼睛思维”的视觉狂欢派对里,而要主动发起“头脑风暴”,适时对我国综艺节目进行理性审视和科学审度。 其次,“媒体整风”运动需要一批艺术引领人和文化弄潮者。如今的电视现状已经不再是电视播什么观众看什么的时代,而变成观众需要什么电视就迎合观众口味播什么的年代,“受众需求”成为节目选材和编排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媒体无时不刻都要面临艺术坚持和面向观众的艰难抉择。电视人必须担起大众文化的“导航仪”和“守门人”角色,用真诚的创作初衷去唤回离席多年的“知识型观众”,让媒体的“文化自觉”去唤醒受众的“审美知觉”,让精英文化来浸润干涸已久的大众文化,将高雅艺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去滋养通俗文化的娱乐性和商业性。综艺节目还应改变本土节目“单向度”引进的传统传播模式,通过对节目的深度加工和精心耕耘打造本土节目,将独具东方风情和民族特色的节目推向世界,让我国逐渐由大型综艺“消费市场”变成优秀节目的生产输出基地。 “全球化有同质化的一面,但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全球化’和‘本土化’二者之间有差异,也有冲突和融合”中国综艺节目在全球化进程中应该化冲突为动力,寻找本土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契合点,形成“拿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循环模式,只有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媒体生态环境,方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当代复苏以及本土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最终让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步伐一致。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