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采访的事前准备2012年09月 作者:蒋立 来源:资阳日报 责任编辑:开心
简介: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必要前提。好比一位画家,绘画前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则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 ... 内容:
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也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必要前提。好比一位画家,绘画前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则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采访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诸如采访内容与步骤、提问重点与方法、观察范围与场景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呢?我们不妨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加以分析: 宏观准备 知识积累不停止 从宏观上来说,“前期准备”就是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就应该多注意积累,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无论是书本知识还是生活常识,都应该有所了解,哪方面都要能讲出个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已渗透到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全世界的知识总量,每7年到10年就翻一番。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记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时代的前沿观察、分析问题,传播新闻事实,就必须及时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随时更新补充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认识能力。比如,专门采访工业的记者,不但应熟悉工业产品知识、行业政策导向,还应熟悉与工业有直接关系的行业的知识……总之,不管你深入到哪一个领域进行采访,你都会发现这是一个令人探索不尽的宝藏,越是深入钻研的记者,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采访报道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许多记者已经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报道客观事实,力图突破一事一报的传统模式,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写出宏观新闻,对重大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报道,并且不断向事物的广度和深度挖掘。近几年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频频出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欢迎,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这也对记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微观准备 不打无把握的仗 从微观上来说,“前期准备”就是记者接受采访任务,或发现某个新闻线索后,为了事先熟悉情况,提高采访效率所进行的背景了解、资料收集、采访提纲拟定等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全面了解采访背景。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采访前准备得充分,等于成功完成了一半采访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对采访背景的了解。无论记者的学科背景怎样,无论记者的知识多么广博,在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时候,都会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知识都熟悉。特别是采访专家、教授、科学工作者,他们所从事的不同专业,要求记者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专业知识,有一些了解和熟悉。否则,连提问都不知从哪里入手。 日常资料收集及针对性资料收集。记者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各行各业十分精通,因此,在日常根据自己经常报道的重点范围收集储存资料十分必要。一般来讲,记者应积累的资料应包括:政治性资料,如党的政策、国家法令、政府政策性文件、重要会议的相关资料以及所从事采访领域的有关规章、条例等;业务性资料,如采写经验,好稿评价等;知识性资料,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分工采访的部门、行业的知识、资料等;语言资料,如格言、名句、典故、群众语言等;地域资料,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等。而采访对象确定后,记者还应着手对采访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深入研究采访对象的“档案”。这里的“档案”,包括人物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爱好、兴趣、成就等;事物(事件)采访对象的背景、来源、目的、意义等。对人物采访对象“档案”的了解,有助于找到与人物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缩短双方之间的距离,打开人物采访对象的话匣子。如果对人物采访对象的“档案”一无所知,提出一些不恰当问题,极可能引起人物采访对象的不耐而导致采访中止或提前结束,无法完成写作资料的采集。比如,采访一些众所周知的知名人士时,却仍旧一一提问,让对方将自己的基本简历再一次复述,这样的采访取得的写作资料将会是毫无新意可言的老生常谈,甚至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对事物(事件)采访对象的了解,有助于快速溶入到事物(事件)中去,挖掘出与不一样的新闻。比如在对运动会网球比赛的报道前,先对代表队有个深入的了解,就可以在完成赛事报道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丰富的幕后故事报道,增强新闻的立体感,增强新闻的可读。 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对采访所涉及的背景、资料有了初步了解后,记者还应对采访做一个较为具体的规划,即准备采访方案和提纲。这种采访方案,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当然,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采访方案一般应该包括:第一,采访对象,即,要采访哪些人。如记者采访某一先进人物的事迹,这一先进人事肯定是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而人物周边的人,如人物的亲友、领导也可能是记者应采访的对象,采访对象确定错了,或漏掉了,都会给采访带来缺憾。在采访对象比较多时,还应本着“有利于新闻素材的挖掘、有利于缩短采访忙人的时间”的原则,拟定采访的顺序及轻重。第二,采访内容。记者应根据报道意图和已掌握的新闻线索,拟出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即谈话的题目。拟定的内容要尽可能多一些,有些设想性提问不一定在现场采访时用得上,但仍应列入,以备不时之须。关于采访内容的提纲怎么拟定,曾有某报社的新闻业务培训班出过这一样道目:“某记者得知一展览会将展出刚出土的我国2000多年前的古酒,决定进采访,你认为,这位记者应该怎样拟定采访内容?”最佳答案应该是:“1、古酒由何人在何地发现?如何发现?2、古酒如在墓葬中发现的话,墓主是谁?什么朝代人?什么身份?3、古酒共有多少?装于什么容器?颜色和质量如何?酒中有何浸泡物?4、展出的概况?5、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无发现比这更古的酒?6、古酒的发现有何意义?上述答案中,前四条很多人都能想到,后两条虽很重要,却常遭人忽略。不了解我国和世界上以前有没有更久远的酒,就无法掌握古酒出土的背景材料,也就缺失了新闻背景,这样古酒在出土文物中的地位就难以确定了,也就无法正确评价古酒应有的价值。 总之,在采访前,做好事前准备,坚持采访“十比一”(即采访一分钟至少准备十分钟)对提高采访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