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作为舆论战信息载体的重要性
2010年03月 作者: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lwz
简介:● 翁新春 现代战争条件下,作为舆论战的信息载体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而影视作品运用于舆论战又有它独特的重要性。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带给受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 内容:● 翁新春 现代战争条件下,作为舆论战的信息载体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而影视作品运用于舆论战又有它独特的重要性。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带给受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某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渗透。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舆论战面对着全球复杂的文化关系,我们不能忽视影视作品作为舆论战信息载体的传播功能,要充分利用这个媒介资源,为搞好舆论战服务。
影视作品运用于舆论战的成功实例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相比于其他传媒形式具有视听兼备、声像俱备的特点,在大众传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集合了音乐、美术乃至戏剧的因素,在宣传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容易把政治的色彩隐藏,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 二战中,德国在占领挪威前,对挪威高级官员和社会名流播放德国入侵波兰的纪录片《火的洗礼》,电影展现的真实战争场景,让观看者看到了德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波兰惨败的景象,从而达到了威慑挪威政府的目的。舆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事实的力量,一部简短而场景逼真的新闻纪录片,就使挪威政府首脑、军政要员的抵抗意志崩溃、斗志丧失,最终轻易地攻下了挪威。 1934年希特勒安排拍摄了大型纪录片《意志的胜利》,通过画面剪辑,画面与字幕、音响的配合,影片产生了令人惊愕的效果。虽然经过后期的制作、真实场景的再组合,但是摄影机眼睛的“客观性”比其他媒介更具有说服力。电影史学家莱尼·里芬斯塔尔把在希特勒执政期间为其拍摄的纪录电影称为“军用喇叭影片”,这类电影为政治服务,曾经产生过不小的作用。这些影视作品在当时用于舆论战,其效果是不可忽视的,在电影发展史上也占据一席之地。 为了宣扬己方的军威以震慑敌心,影视作品无疑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这也是为什么诸多统治者重视电影产业的原因。 还是在二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总统在白宫内部建立了专门与电影界联络的机构。这期间的影片如《分化与征服》、《不列颠战役》等产生了巨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影片通过神圣化美国人民的自由和权利,高调地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念,在一幅幅画面中制造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国家战略和电影的联姻是外宣策略中一个隐蔽而有效的手段,把意识形态传播出去进而达到宣传目的,占领舆论阵地。
服务于对外宣传,为舆论战打好基础 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我军的对外交往活动日益增多,必然会使国际舆论对我军越来越关注。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军事对外宣传,抢占舆论阵地的挑战和考验更加严峻,加之西方社会的反华势力和一些政治集团别有用心地制造“中国威胁论”的舆论,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指责“中国军力增长太快”、“军费开支不透明”。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外宣传工作更需要充分地运用好各种信息资源,为塑造良好的军队形象服务,为国家安全战略服务,这是平时争取舆论阵地的重要保证,也是战时做好舆论战的重要基础。 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外宣传工作要取得效果,必须经过跨文化传播这一关,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是军事对外宣传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影视的表意符号具有世界通用性,比起文字符号来更加容易实现跨文化交流。另外,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非官方”的信息载体,更容易得到受众的认同。所以,运用影视作品进行军事对外宣传是扩大舆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影视作品作为舆论战信息载体的优越性 影视作品传播的基本特点,是它区别于其他舆论战信息载体而具有独特重要性的原因所在。 1.跨文化传播:舆论致效的优越途径 影视艺术融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摄影等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使影视作品的传播带给受众全新的感受。影视艺术以图像符号代替了文字符号,这种擅长“表意”的符号传播,更容易被各个知识阶层的受众所理解和接受。舆论战不仅要顾及宣传策略和宣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使宣传起到效果。 好莱坞的战争片通常以逼真的战争场面吸引观众的眼球,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得到无与伦比的影像体验。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身上的某种情感容易在影视作品虚拟的情境中释放出来,观众在得到视觉、听觉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心灵和思想也在接受着某种影视作品想要传达的价值和文化观念。 2.艺术虚构为塑造正义之师的形象、宣传军事行动正义性提供借口和依托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信息载体,正是艺术的这种特质,给构建和塑造完美的军队形象提供了无可厚非的借口和依托。报纸、广播和电视所发布的新闻是事实的记录,尽管对信息源进行选择和对信息进行编排,但也是要遵照事实进行传播。 以美国军方参与的好莱坞战争片为例,这类影视作品无不向全球观众展示了美国军队完美的形象——人性化的军队、神圣的战争和“忠诚”、“勇敢”、“坚韧”、“友爱”的美国大兵。 作为“造梦工厂”的好莱坞向全世界的受众所展现出来的影像真和美国军队的现实相符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作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推行他们的霸权主义,干涉弱小国家的内政,发动局部战争。影视作品炫目的艺术虚构恰恰是美军在对外宣传中美化军队形象的天然屏障,利用艺术创作避开敏感的政治话题,渲染战争气氛的同时展现人性的光辉,以转移观众视线,达到宣扬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目的。以美国参与索马里战争为背景拍摄的《黑鹰坠落》,则把视角放在一支部队是如何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和互相救援,以及最后得以脱离困境上,展示了美国大兵的英勇、友爱的一面。而对索马里维和中的失利却有意避开,关于“维和”又是一个看似合法的战争理由。影视作品的艺术虚构则把本就是干涉他国内政的霸权行为变成“人道主义”的救援,可以避开敏感性的政治话题,并在艺术的借口下堂而皇之地对外宣传美军的理念和完美的形象。 3.拷贝复制下的便捷传播和深远的传播效果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或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通常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传播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遍及城市和乡村,是当代社会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产品。与此同时,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使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广阔的覆盖面,也是其他媒介和艺术难以相比的。比如电影,它可以通过拷贝进行成批量的生产和复制,快速传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加之互联网的运用,遍布全球的通讯卫星网的存在,使影视作品的传播更加快捷和方便。 具有国际影响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也是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这些电影的盛大节日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把目光聚集在此,获奖的影视作品也因此迅速传遍全球,优秀的影视作品的深刻影响,由娱乐慢慢地渗入受众的思想层面。 但在战时,影视作品则可以作为缓解人们对战争恐惧和压力的有效娱乐方式,这同时也是受众接受某种政治理念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影视作品运用于舆论战也是有独到作用的。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