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闻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对策2008年09月 作者:徐 军 来源:权威新闻培训门户-中国新闻培训网 责任编辑:rolling
关键字:农村新闻,舆论监督,现状,对策
内容:
盘点荧屏,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民生新闻在省、市各大媒体闪亮登场以来,以“贴近群众”为自身最大优势的最基层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县级台却离百姓越来越远了。与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创建了大批舆论监督名牌栏目相比,县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则更是少得可怜! 农村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艰难现状 1.县级媒体:欲施监督终无力 如果说哪级媒体舆论监督难,哪级媒体舆论最软弱无力、缺乏正义感,那么,非县级媒体莫属!县级媒体舆论监督最难,是因为作为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县域范围内部门之间、乡镇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密切,怕担风险、怕出乱子,让舆论监督名存实亡。再加上又不像中央、省、市新闻单位那样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只好有话不敢大声讲。 舆论监督的批评报道还对基层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较高的法律政策水平、较高的专业素质、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无私无畏的勇气等等,而这些要求并非每个编辑、记者都具备。再者,蓬勃发展的新闻事业,使新闻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但是,县级媒体的构成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以东海电台编辑部为例,13个同志中,老同志3名,年轻同志10名;新闻专业毕业4名,非新闻专业9名,且学历来源多样;10名年轻同志中,有4 人是2004年以后才参加工作的,此4人中,去年上班者就有2人。所以,这种尴尬局面,使能够驾驭舆论监督批评报道者严重匮乏,造成了地方新闻单位舆论监督难以正常开展,更不用说去创造性地工作了。 2.党政部门:误将监督作添乱 不少领导头脑中存有误区,将新闻舆论监督与“以正面宣传为主”对立起来,害怕影响“稳定、安定”的局面。实际上,只有对违反党性原则和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丑恶现象进行曝光,才能真正取信于民。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让人民群众有说话的地方。”新闻舆论畅通,有利于人们的正常心理宣泄,有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另一个误区是,认为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多此一举,只会给本地形象“抹黑”。批评报道成了挑“刺”报道的代名词,他们不欢迎,不支持,把舆论监督的作用完全否定了。其实,正面宣传是直接引导,是主导向;舆论监督是间接引导,是辅导向。两类引导“殊途同归”,不可偏废。 3.法律法规:尚待完善难“护航” 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舆论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新闻法至今还未出台。舆论监督在运行时,新闻记者由于开展舆论监督受围攻,遭官司,被诽谤,直至生命受到威胁的事情并不鲜见。“谁来保护新闻舆论监督”,成了新闻记者心中的呼唤!县级媒体因其地位和权威较小,更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 这些年来,各地省、市两级领导也都以不同方式向社会作出承诺,表示大力支持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媒体生存的社会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这些先后出台的相关条例,对新闻舆论监督活动正常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是一个好的开端。 对策 要真正搞好农村新闻舆论监督,笔者以为县级媒体必须努力做到: 首先,对农村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进行再认识。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农村新闻舆论监督可以推进县乡两级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对危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一切有害现象展开监督和抨击。所以,基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闻媒介在舆论监督中的优势:新闻媒介能够及时通报某些重要问题的解决进程,使热点问题妥善处理,不致使流言谣传四起。 其次,办台办报离农民朋友近些、再近些。作为县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接触的是农民朋友,他们的活动才是我们报道的主题。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栏目设置、节目编排要突出针对性。编辑、记者在搞农村舆论监督时要找准问题,抓准了问题才会“对症下药”,选择舆论监督的重点应该遵循两点:一是党和政府明令禁止而有人拒不执行的;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而有人继续损害群众利益的。既是人民群众最关切、要求最强烈的,也是党和政府最重视、要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并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警示人们,以理服人。 栏目设置、节目编排要立足服务性。在舆论监督时,编辑、记者一定要注意把准批评方式。因为记者不是法官,不是裁判,批评、揭露不能讽刺、挖苦、随意指责,要摆事实,讲道理,不可言过其实、妄下结论,以免导致抵触情绪,甚至造成不利。 栏目设置、节目编排要注重交流性。县级电台、电视台、报社之间及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农村节目和县级报社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加强节目与听众的双向交流、栏目与读者的沟通。在采访报道时,要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多抓第一手材料,把农民的一些想法、意见反映在节目中、报纸上。分析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和各种问题,不能抱有偏见,浮华轻率,要认真筛选群众意见,抓主流意见。 栏目设置、节目编排要强化整合性。县级媒体是针对农民需求来办节目、办报纸的 ,要避免“小而全”的形式,丢掉了“农”的特色。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从批评报道内容的确定、节目或版面的安排、时机的把握,直至刊播出去,都需要精心设计,全面考虑,使农村舆论监督报道有助于解决问题。有的时候还需与领导多沟通以求共识,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撑腰,为舆论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再则,全国不少省份都开通了公共频道,尤其是民生新闻栏目的创办, 它们批评报道的内容往往涉及到舆论监督,这就为县级媒体扩大影响提供了新的机遇。县级媒体可以和省公共频道沟通,借助省台的资源和权威做出有分量的报道,实现传播效果的涟漪效应,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更加开放的媒体生态环境。为此,县级媒体不仅要准确定位、内强素质,还要有长远的目光,把节目办精、办优,使农村舆论监督的传播效果辐射开来,以充分发挥县级媒体离农民最近的优势, 改变县级电视台会议报道及领导活动等时政新闻一条接一条的报道模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