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要避免说“过头话”2008年09月 作者:蒋剑翔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责任编辑:rolling
关键字:新闻,新闻写作,过头话
内容: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一些“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这里仅举一例。3月12日,某报刊登一则某县农民传唱《千字歌》的短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何为《千字歌》?什么样的《千字歌》?谁在传唱《千字歌》?有些令人好奇。可读着读着,我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应该说,这条新闻的内容本身是好的:某县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逐步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四言说唱形式,组织编写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千字歌》,并印成小册子发放到了农民群众手里。就这么一件事,却被作者渲染得有些使人生疑了。 先看导语:“‘文明礼貌,事事有节,五讲四美,不可欠缺……’最近,××县的田间地头,到处传唱着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千字歌》。”一个县的田间地头“到处传唱《千字歌》”,谁相信?莫说是农民,就是专业歌手,1000个字的“口号歌”,就那么容易传唱吗? 再看正文:“《千字歌》印成1万本小册子发放到了全县农民群众手中,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农民们串门走亲戚,还时不时要蹦出几句:‘敬老爱幼,传统美德……文明农户,争相建设!’”这里且不说《千字歌》是否真的受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农民们串门走亲戚,还时不时要蹦出几句”显然是有些想象和故弄玄虚了。这个“农民们”究竟是指多少农民?多少农民串门走亲戚在唱《千字歌》?真有这样的新鲜事吗? 接下来,再写一农民“用《千字歌》逗孩子玩,两三岁的孩子竟一下子记住了好几句。”描写非常生动、逼真。由于感兴趣,又由于有些皱眉头,我试着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千字歌》,竟发现这个《千字歌》并不是报道中所说的“今年年初”编写的,也不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编写的,而是去年7月就上了媒体上了网的,其中还有“纳税完粮”的内容呢。这个省去年就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不再纳税完粮了,对“纳税完粮”我想农民们今天肯定不会“普遍欢迎”的。知道了如此情况,我们也就对新闻中有那么多的“过头话”不难理解了,这原本就是一条加工出来的“跟风新闻”呀。 过犹不及。新闻说“过头”了,也就离“造假”差不多了。新闻造假是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绝对不能允许。新闻说“过头话”虽没有新闻造假那么严重,但也不能等闲视之。说“过头话”虽有作者认识方面和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原因,但作者的主观因素即“有意为之”不可不察。是否可以这样说,新闻中绝大多数的“过头话”,都是作者为了“拔高”事实而精心选择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说“过头话”其实本身就不是客观报道,而是在造假。只不过这种“ 造假”性质轻微一些,容易取得人们的谅解罢了。 新闻必须真实,一是一,二是二,你采写时可以提炼,可以浓缩,但绝不能离开事实为所欲为、任意加工,也不能跟风拍马,言过其实。新闻报道的主要事件要真实,细枝末节也要真实,二者缺一不可。否则,细节不真实,媒体的可信度也会打折扣。 写新闻,我们还是应该实在一些,老实一些,尽量做到不说“过头话”。这不仅是文风问题,也是采访作风问题,还是记者的人品问题和媒体的形象、声誉问题,不可小视!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