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之路:农村青年的新闻写作奋斗记2024年12月 作者:段存章 来源:老记说事公众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相信铁树能开花
段存章
问:新闻报道写作水平由低到高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答:你提的问题比较大,三言两语是难以回答的。近日,我收到一封农民通讯员的来信,请你看看:
段老师:
您好,我 ... 内容:
相信铁树能开花 段存章 问:新闻报道写作水平由低到高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答:你提的问题比较大,三言两语是难以回答的。近日,我收到一封农民通讯员的来信,请你看看: 段老师: 您好,我叫马荣,今年二十二岁,是河北省行唐县独羊岗乡河合村人。 八岁那年我母亲病故,丢下我、弟弟和病魔缠身的父亲苦熬度日。由于家庭贫困,十六岁的我初中刚毕业就辍学务农了。面对失学的打击,我不吃不喝,整整哭了一天一夜。终于有一天,家里仅有的一台破收音机鼓起了我生活的勇气,帮我走上了自学之路,搞起了新闻写作。为了写作,我没少挨父亲的打和骂,更没少挨同村人刀子般的挖苦和嘲笑。我去采访被人家骂出来的情景更是至今难忘。在这个封闭的半山村,女人干家务、做针钱活儿这才算本分。父亲对我这个“不守家规”的孩子更是严加管教,撕书、烧稿的事情经常发生。没办法,白天劳累一天的我,晚上偷偷学习到深夜。为了学习,我省吃俭用背着父亲订报纸,购买书籍,还经常骑自行车跑一百多里路拜师请教。 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就这样痴心不改地坚持了五年,随着不断努力,我的稿子先后在市以上报刊、电台发表百余篇,被市、县评为模范通讯员。报纸上也曾介绍过我的自学事迹。去年我被镇政府招聘为通讯员。 段老师,我想趁着年轻,吃点苦,受点累,多干点事,实现人生价值,这究竟有什么不对?人生的道路为什么就这么难?直到现在,父亲才稍稍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死心踏地干到底,决不会半途而废。总结五年的写作历程,觉得自己虽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没有多大进步,写不出有分量的稿子。正苦于找不到学习方法时,镇里一名副镇长送给了我几本早年的人民日报函授教材,当看到您的《采访心语》一文后,感触很深,爱不释手,一连看了五遍。赶忙跑到县城,试着给报社记者部打电话找您,说您不在,才知道了您家里的电话号码。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学,学些什么,怎样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段老师,求求您无论如何也得收下我这个学生,指点迷津。 此致 敬礼 一个苦苦求学的农村青年:马荣 收到马荣的信后,我给她寄去几本学习资料。又过了一段儿时间,她来北京看我。农家姑娘,瘦瘦的个儿,衣着整洁,手脸上留着被太阳晒出的肤色。她谈话中十分激动,有两句话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第一句,“我开始写稿时,乡亲们都摇头,连我的姐姐也说马荣登了稿,铁树就能开花”。我说“你现在不就是铁树开了花吗”?!第二句,“一口吃不下一个大馒头”。马荣学写稿就是“一口一口吃进去的”。她还说:“我在求教当中,没少挨过别人的冷眼。”有一次,她到石家庄一家报社编辑部送稿,走进办公室,把写好的稿送到编辑面前,那人没看一眼,就放到桌上。她拿起稿又送上,还是照旧放在一边。她一连如此反复送上六次,恳求说:“俺不是让你登稿,想叫你看看提提意见。”终于打动了“铁石心肠’的编辑,他接过稿子看了,觉得还可以,稍加修改见了报,马荣特别感激。她这种求知的缠劲儿,自学还愁不成才?铁树岂能不开花? 就在帮助马荣进步的时候,又收到河北省邢台市魏县女青年任海鹰的热情来信: 段老师: 您好! 我是人民日报培训中心证书班的学生,不久前我们班同学曾有幸和您进行了一次座谈。可是因为我当时病了,没能参加。 段老师,我是在去年函授学习期间在学员报上知道的您。您“从通讯员到高级记者”的坎坎坷坷的故事激励着我上进!上进! 和您一样,我也生长在农村,但和您不同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没有吃那么多苦,日子已经好过多了。可农村毕竟是农村,十四岁那年,我是村里唯一一个在县城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就在毕业前夕,我却因病永远离开了学校。十五六岁的时候,我也曾和村里的同伴一样背过农药桶、锄过田。后来因为我爱好写作,爱读点书,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我执拗地离开了家,要闯一条自己的路,一个人到外面找工作。那年我刚刚十七岁。后来的几年里我在鞋厂当过工人,在服装厂做过衣服,在餐馆刷过盘子。从北京到石家庄,到邢台,我还回到村里帮助搞过一个小工厂,但因为不太了解市场行情,那个小厂不长时间便垮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学习新闻函授的我应聘进了邢台经济信息报社,后来到了石家庄的一家杂志社。 来北京学习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有那么资历高深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时间尽管很仓促很短暂,尽管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来读书,但我感觉很值。 明年我准备边工作边考中国记协的新闻学院,我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做好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一定会好好去学习,争取做一名名符其实,于人类、于社会有益的记者。 一个渴知的孩子:任海鹰 这以后不久,我接待了小任,并进行了长谈。她说,至今我保存着一张一元钱的稿费汇款单。原来,她在农村给报社试投一篇关于棉花生产的稿件,想不到很快登上了《邢台日报》,编辑部寄来一元稿费,她舍不得去领,做为永久性的纪念,深深记住她的处女作。从这“一元”起步,她东奔西闯,走出邢台,走出石家庄,走进北京城,走进新闻高等学府,走向自学成才的新天地。我给她赠言:“天高任鹰飞,海阔鱼畅游。”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