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功勋是如何揭秘的?这家国字头媒体披露细节2024年12月 作者:刘峰松 来源: 新闻前哨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两弹一星”功勋是如何揭秘的?这家国字头媒体披露细节
导读
60年前的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这是怎样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 内容:
“两弹一星”功勋是如何揭秘的?这家国字头媒体披露细节
导读 60年前的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这是怎样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然而,事关国家机密,参与研制的所有人都守口如瓶。这场集体的沉默,整整持续了35年。 那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功勋科学家是如何被揭秘的?今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报刊发通讯《一个电话,一篇文章,一本书--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是如何披露的》。 文章通过采访老一辈科技战线领导、科学家、记者,还原了科学时报(即中国科学报前身)的一段往事: 1999年,科学时报记者刘振坤在张劲夫、路甬祥、钱学森支持下,在杨振宁等科学家建议下,采写了一批隐姓埋名的“两弹一星”科学家的感人故事。 科学时报率先公开报道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后,当时的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过问,要求人民日报转发,随后中央举行“两弹一星”元勋表彰大会……从那以后,“两弹一星”精神成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代表。 之所以认真复述这段前尘往事,原因有二。 其一,今年是“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作为我国最早揭开“两弹一星”科学家报道序幕的媒体,回望来时路,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所需承担的时代使命,我们应该秉持的价值追求。 其二,今年是中国科学报社地方记者站建设40周年,40年里各地方记者站经历了很多变化,比如我们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但唯一不曾改变也不能改变的是老一辈记者那种为时代秉笔、为科学家立传、守望科学家精神的初心。回望历史,我们会意识到,科技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者、见证者,而且应该是推动者、参与者、建设者。 要成为推动者、参与者、建设者,当然需要做一个用心钻研业务、能够以创新方式做好科学报道的研究者,能够不断研究最新的科研进展,不断研究更有效的传播方法,不断研究科学报道如何更好发挥科学普及作用……这些研究当然不是纯粹的新闻理论研究,而是在大量实践中得出的以科技新闻报道实务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研究。湖北记者站牵头策划的“中国科学报地方记者站建设40周年论文集萃”就是这样一种研究。 从关于科技报道如何突破传播困境的讨论,到科研进展如何实现科普表达的探索;从科技宣传如何摆脱地域偏见的方法剖析,到把科技新闻作品写进博物馆的实践;从纸媒报道出新出彩的方法路径分析,到科技报道新媒体传播的流量密码探讨……以“40周年”为契机,报社各个记者站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方面积极撰写论文,形成了一股钻研业务的热潮。以这样的方式纪念“40周年”是合适的。 毋庸讳言,各记者站的业务研究文章思考有深浅、水平有高低、质量有伯仲,有的也许还不够成熟和成体系,但好在它们都是从科技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来,从与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学家的真诚交往中来,从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上来,务实、质朴、真诚,具有“科学的味道”,也许能够给新闻业界、学界了解中国科学报社的地方记者站工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国字头的科技媒体如何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机制、体系,实现系统性变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不妨以“中国科学报地方记者站建设40周年论文集萃”抛砖引玉,与新闻业界、学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技媒体如何实现系统性变革,如何进一步地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传播好中国科教界声音,如何更好地为时代秉笔、为科学发声。 (作者系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主任)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