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辰:把论文写出文采来2024年08月 作者:杨玉辰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文采,通常指在文学或文艺方面所显现的才华。因此,一提“文采”二字我们很快会想到荡气回肠、情感细腻的散文,想到引人入胜、刻画深刻的小说,想到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诗歌,而很少会想到面孔冷峻的论 ... 内容:
文采,通常指在文学或文艺方面所显现的才华。因此,一提“文采”二字我们很快会想到荡气回肠、情感细腻的散文,想到引人入胜、刻画深刻的小说,想到含蓄隽永、回味无穷的诗歌,而很少会想到面孔冷峻的论文,更不要说新闻论文了。在许多人眼里,所谓论文,不过是空泛道理和说教的代名词罢了。 而读了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二等奖的论文《动情的新闻感人心》(载《军事记者》2005年第12期),我对被一些人持有偏见和冷漠的论文不觉抱起不平来了。因为透过它,我强烈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辟的见解,是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老到的文笔,是散发着智慧之光的亮闪闪的文采! 二 大凡论文要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常用的武器有两个,一是摆事实,二是讲道理。而摆好事实和讲好道理,恰恰也是凸现作者文采的最佳时机和最好手段。 要讲道理,就离不开引文和用典。一样的道理,用自己的话说往往不如用名人的话说更精辟和权威;讲一个身边的生活琐事作例证往往不如历史典故作例证更有说服力和情趣。论文本来就是文人的劳动结晶,有一些“书卷气”不是卖弄和炫耀,而恰恰是学问和智慧的凝聚,是才能和文采的洋溢。《动情的新闻感人心》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十分注意引文和用典手法的运用。文章一开始,就一口气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齐梁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和现代文学家鲁迅的三段精论。三段文字从三个角度说明了一个道理,亦即作者通过这三段话所概括的:“文章本是有情物”。如果作者不引用这三段精论,而是直接讲出“文章本是有情物”,那就使其成为“无本之源”,成为无根据的“杜撰”,从而,也使其分量和价值大为降低,也使难得的书卷气和文采流失殆尽。据统计,本文引用典故或名人的论述,多达十几处之多。 更可贵的是,作者并不是为用典而用典,为引文而引文,而是从需要出发,让典故和引文为阐明自己的论点服务,用典不靠典,引别人的文不丢自己的“魂”。这就叫“恰如其分”。用典引文的恰如其分,正是该文虽用典引文多而不使读者生腻生厌的原因所在,也是读者感到论文文采横溢、受益非浅的原因所在。 三 论文是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体,其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或少有大段的描写、对话和抒情,因而,初学乍练的新手往往把论文写得空洞、抽象、沉闷。其实,论文也可以写得具体、形象、生动和富有文采。像这篇新闻论文,就没有一般论文那种常有的空洞、抽象和沉闷。依我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诀窍”就是,善摆事实,巧举例证,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心中有着有落。为了说明中外新闻佳作“无不是情置其中”,作者一口气举出三个新闻名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近年的新闻作品《公仆本色――郑培民》,三篇通讯,大多读者耳熟能详,所以作者只是稍加点拨,就能使读者想到并悟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来。 例子人人会举,却有巧妙不同。本文作者所举的三个例子,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并都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加之读者又不陌生,这就有力地说明了作者想要阐明的论点。当读者从回顾这三篇名作中隐隐感到扑面而来的“情”时,此文的文采也就在其中了。 四 新闻论文往往不在于向读者只讲清某个观点或道理“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还在于通过点拨和诱导,教给读者“怎么做”。这正是我们主张论文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原因。因为新闻论文的读者大都是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或初学新闻写作的基层通讯员,许多读者读新闻论文,不在于要弄通一个什么理论问题,而在于学到一个采访或写作的方法,掌握一个提高关键质量的“窍门”。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本行业的规律亦即“窍门”,新闻采写的“窍门”往往就存在于采写高手的实践经验中。正因如此,本文作者以其几十年新闻采写的经验,一方面向读者交流自己对“新闻要动情”的见解,一方面又向读者传授“如何使新闻动情”的经验,这就使论文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作者所传授的三条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实为经验之谈。之所以是经验,是因为他吸收了前人的成功经验,比如他讲到的“善于在‘素材仓库’中发现动情点”,就是先从穆青的作品中受到启发,后从江永红的采写实践中得到印证,又从他所在的《前进报》的采写实践中得到认识升华,因此才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另外的两条经验,一是在采写中投入情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他人,一是运用典型的细节和语言顺势“煽情”,这些经验,既有理论依据,又能使读者借鉴和运用,读者有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收获之余,自然也丢掉了理论文章的空调和抽象,而对作者的务实和文采予以注目并津津乐道。 五 论文的精髓在于发现和创造,没有发现和创造的论文,无论其文采如何了得,也不过是文章的华丽外衣而已。因此,文采必须为发现和创造服务。本文作者郭宝山是沈阳军区《前进报》社社长,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使他培养了较强的创新意识。他的理论文章,乍看说的都是“人人心中所有”的观点和语言,而细细读之,却又是“人人口中和笔下所无”的。如作者在谈到在采写中投入情感的问题时,作者一方面讲“情欲信”(即感情要真实)这一多数人知道的观点,另一方面又结合新闻采写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归纳出“心怀激情写激情”的经验,并且提出了既“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又“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这不仅顺口易记,提法也使人耳目一新。 在英模任务的典型报道中,主人公的缺点要不要写,怎样写?一直是个没有定论和难以突破的问题。作者在谈到运用典型细节和语言顺势“煽情”的问题时就以《人民日报》报道牛玉儒的长篇通讯《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贴心人》为例,谈到由于原作者既不回避牛玉儒好喝酒的细节,又写出了他尊重民族习惯和感情,这样的处理,不仅没有贬低牛玉儒的形象,反而“使牛玉儒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也更加入理动情,真实可信,读罢使我们在感受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牛玉儒爱民激情的同时,也体会到记者采写典型的激情和辛苦”。从写主人公的“缺点”中挖掘出难能可贵的“爱民激情”,这恰恰是一个记者“化腐朽为神奇”的基本功,也是郭宝山同志从牛玉儒的报道中悟出和充分肯定的新闻采写的新经验。 六 任何文体的写作都有自己遵循的规律,但并没有固定的程式,新闻论文亦然。不按写作规律办事,新闻论文或许就不称其为新闻论文;倘若把规律理解为固定不变的模式、程式,那就适得其反,成了“新八股”。通观《动情的新闻感人心》全文,没有八股腔,有的只是从实际出发的侃侃而谈和自由阐发。譬如,一般论文往往要写“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大部分,作者也大体上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结构此文的:先以寥寥数语巧借名人的论述解释清什么是文章的情,什么是新闻作品的情,继而以“把新闻写出感情来,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为中心,又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接着作者用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重点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从整篇文章来看,既有一般论文的结构框架,又从文章的整体需要出发,调整了文章的布局,重点突出了第三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写到“在新闻采写实践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的三个段落时,作者以放开的无拘无束的思维铺派文章的内容,完全跳出了一般结构文章的“俗规”。如在每段开始句的提炼上,完全根据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不追求句式的一致和句子长短的相同;在每段内容的结构安排上,也不刻意追求内容的相称和字数的平衡。第一部分以当代名记者的论述和自己的办报体会说明问题,而第二部分则一改上述论述体例,从学习古人的文论中,推出“心怀激情写激情”的结论;而第三部分又将古人的经典论述、当代的办报经验和自己的体会融为一体。这种不拘一格的行文方法,大大改善了一般论文难以避免的死板和平淡,增加了论文的活泼和可动性。 七 论文往往篇幅偏长,新闻论文亦有越写越长之趋势。而这篇刊登在《军事记者》头题的重头文章,却一改洋洋洒洒和长篇大论的面孔,以轻便、小巧、精短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按说,论述文章“情感”这样一个大题目,就是写上数千乃至上万言,也不为过。而作者却采取了一个举重若轻的方法,将厚重的主题和丰富的内容压缩在两千字的短文中。篇幅虽短,而分量仍在,且内容充实,文采横溢。读过此文,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章缩身功”。 八 把论文写出文采,说说容易做到难。它难就难在“文采”不是一个偶然从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一个长期不懈追求、逐步积累、修炼的过程。从《动情的新闻感人心》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学识、悟性、卓见、求实和不断实践和创造的隐隐足迹,不正是把论文写出文采的最好“秘诀”吗?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