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和重大事件报道如何做“深”?2024年02月 作者:周 一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有人错误地认为,主题报道就是抬轿子、唱赞歌,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也没多少深度可言。
事实并非如此。每一个时代的重大主题都值得隆重记录、深入挖掘。这样的主题报道,不仅有温度,也可以做出深度 ... 内容:
有人错误地认为,主题报道就是抬轿子、唱赞歌,没有多大新闻价值,也没多少深度可言。 事实并非如此。每一个时代的重大主题都值得隆重记录、深入挖掘。这样的主题报道,不仅有温度,也可以做出深度。 出色的主题报道,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呼应时代大潮的激昂旋律。当然,如果做得不好,只是应景式的宏大叙事,高度同质化的千人一面,甚至低俗媚俗,也会让读者大倒胃口。 主题报道必须守正创新。守正不易,创新更难。创新主要看主题的提炼、个性化角度的挖掘、别出心裁的表达和传播。能否突破主题报道的“最后一公里”,取决于能否提炼出有高度概括力、感染力的主题,能否挖掘出个性化的故事。 作为人民日报旗下专注中国资本市场报道的财经媒体,证券时报一直重视结合定位做好主题报道,从小视角看大变迁,体现差异化,避免格式化的空话套话。 如202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头版评论员文章《我们的深圳》,同时推出8个版的特别报道,引发很多读者共鸣。 再如2018年开始,证券时报结合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率先推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大型报道,编委带队深入一线,与上市公司高管面对面,探究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得失。3年时间,已采访报道100多家上市公司,覆盖A股相当一批核心资产,提升了资本市场正能量,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也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板块。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自媒体风生水起,内容供给空前繁荣。但是,真正愿意投入人力、物力,深入现场做一线报道的媒体平台并不多。高质量的现场原创新闻仍然是稀缺品。 重大事件发生时,媒体比拼的是谁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谁能突破层层障碍、抵达核心现场。比如,2011年温州“7·23”特大动车事故、2020年武汉“1·23”封城抗击新冠疫情,都是重大新闻现场,在现场的媒体与不在现场的,一下就拉开了距离;到了现场,深入到核心现场的媒体和止步于现场外围的,高下立判。深入重大事件的现场,打通“最后一公里”,考验的是记者的专业能力和新闻机构的动员能力。 证券时报一直倡导新闻报道的现场意识,要求重大事件发生时,记者第一时间响应、奔赴现场,采写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穿透力的一手好新闻。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