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钧:写稿投稿不看报,等于瞎忙不开窍2023年11月 作者:王传钧 来源:新民联合融媒实验室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作为通讯员,能在报刊网站上,尤其是能在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许多人却为此走了不少的弯路,甚至矢无中的,为此增添了太多烦恼。
“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 ...
内容:
作为通讯员,能在报刊网站上,尤其是能在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文章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然而,许多人却为此走了不少的弯路,甚至矢无中的,为此增添了太多烦恼。 “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的一句名言。其实,大多数通讯员对报刊用稿的要求并不熟悉,不看报、也不知道投稿需要了解一定的投稿常识,掌握一些基本要领。 一、熟悉媒体性质 现在发行的报刊五花八门,数以万计,每家报刊都有她相应的发行对象和读者群,内容针对性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讯员写稿前一定要对报刊进行仔细的研究和了解,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要了解报刊的类型,看她是以什么内容为主的报刊,是行业性质的,还是学术性质的,适不适合刊登你所写的稿件; ★要了解她喜欢刊载哪些方面的信息内容,以便“对症下药”; ★要了解她的栏目设置,根据栏目设置“削足适履”; ★要了解报刊栏目地址、邮编、网址、邮箱及编辑的姓名、电话,以及发稿风格等情况,以便顺利、快捷地寄、传稿件,并能很快见诸报端。 二、熟悉媒体要求 一般报刊对稿件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所以,要想提高中稿率,在稿件的质量上必须达到这样一些要求: ★稿件主题要鲜明、立意要新,主题思想表达更要有创意,有突破,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写作手法上,要不拘一格,敢于突破,彰显个性;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挖掘、提炼新闻点,力求与众不同; ★标题要新颖,响亮,有冲击力,编辑看了有欲罢不忍的感觉; ★文章的篇幅不易过长,除特别有力度的外,一般应控制在1000字以内,力求短小精悍; ★留下最容易让编辑找到你的联系方式。 三、其它注意事项 为报刊写稿件,并希望能提高中稿率,除上述要求外还应熟悉和了解这样一些基本的要求: (一)注重新闻的真实性 这一点是新闻报道稿件的最重要要求,切忌虚假新闻;分为两种情况:1.报纸和网络媒体一般可以一稿多投,但不要同城多投(即不要给同在一座城市里的多家报纸、网站媒体同时多投)2.杂志投稿尽量不要一稿多投,尤其是不要同城多投。这是杂志投稿最忌讳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的今天,一般杂志都在追求“独家新闻”,一稿多投,不但有损杂志的形象和个人声誉,也会为以后刊发稿件制造不畅。 (二)讲求投稿方法 过去投递稿件一般通过邮局寄发,但此方法对稿件的实效性有影响。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一般报刊都有自己的网址、邮箱,编辑也都有各自的QQ号、微信号,最好通过网络邮箱或社交软件进行投稿,既快捷又简单,还方便与编辑、记者及时沟通(尤其是需要修改时,编辑能第一时间找到你、通知到你)。 (三)审核稿件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程序,审核可以避免你因出现稿件内容失实而引起的官司或麻烦。审核一般都是由单位主管宣传的部门签字、盖章就可以了。 此外,我告诉大家一个百试不爽的秘诀: 要想多见报,就得多看报;要想多发稿,就必须巧写稿。最现实的做法就是:你找来一大堆报纸(你准备投的近期报纸),一份一份地看,一个版一个版地琢磨,一个栏目一个栏目地研究,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多个“专栏”和多块“阵地”适合你投稿。然后,再针对它们去“选好靶子”,仿照相应的栏目稿件去“照猫画虎”,而且每投一篇稿,就把所投的专栏名写在你稿件标题的前面。这样投其所好,定会大有希望,稿件会一篇接一篇地在报上“露脸”了…… 四、做记者编辑“攻坚克难”的得力助手 在写稿前,我有先研究报纸的习惯,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13年3月初,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通过阅读和研究《中国科学报》,我当时就发现,该报没有宣传节能减排和绿色矿山建设方面的稿件,预料到他们肯定缺少这方面的稿。于是,我以最快速度撰稿并及时发给他们的编辑。请看《中国科学报》2013年3月27日第八版头条刊发的《阳城煤电的绿色矿山之路》: 阳城煤电的绿色矿山之路 本报见习记者 李惠钰 通讯员 王传钧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节能减排又一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降低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分析人士认为,工业依然是节能的重点领域,“降耗减排”三位一体措施的首次提出也是对高消耗增长的重拳打击,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更是需要企业的参与才能实现。 作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山东济宁能源发展集团阳城煤电公司(下称阳城煤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节能减排之路,给国内煤电企业的绿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煤电循环一体化 走进阳城煤电,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游鱼满池,“花园式矿区”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近几年,职工们明显感受到,矿区的环境变美了,空气也变得更加清新。 在阳城煤电副总经理、阳城煤矿矿长高立群看来,阳城煤电的变化正是因为企业始终将“绿色”的概念贯穿于矿区开发的全过程。 早在2004年春天,阳城煤电就拉开了煤电联合发展的序幕。在这里,煤矿和电厂同处一个园区,双方的产品、副产品互为原料,相互消化。这种产品结构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物耗,也实现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据高立群对《《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阳城电厂主要以阳城煤矿生产的煤矸石、中煤、煤泥等劣质燃料作为再生资源来发电。 2012年,阳城电厂两台发电机组共消耗煤矸石85万吨、洗中煤及煤泥29万吨,节约标准煤25万吨。 而煤矿产生的矿井水经过处理,也可用于电厂的水循环。高立群表示,电厂两台机组每年可消耗132万吨污水、83万吨矿井水。仅节约用水这一项,每年就可减少费用支出约139万元。 另外,电厂余热也较好地满足了园区生产生活的动力和供热,彻底解放了原有两台8吨锅炉,不仅节约了22个人力,每年还可节约煤炭6500吨、资金700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高立群还表示,阳城煤电在建设过程中还非常注重布局的优化配置。进厂道路、设备组装场地、储煤厂、污水处理站、职工食堂、宿舍等基础设施,以及厂区治安保卫、通勤班车均依托阳城煤矿共管共用,有效降低了物耗,减少投资2亿多元。 洁净开采是根本 对于传统煤炭工业,资源的开采往往避难就易,避小采大,只回采赋存条件好的资源而忽视条件差、困难大的资源,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而阳城煤矿却做到了“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障青山绿水”。 “我们坚持开发资源而不破坏资源,利用资源而不浪费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回收率,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利用,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高立群表示,开发洁净煤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是阳城煤矿的重中之重。 在阳城煤矿,采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原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和设备,替代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产生量多的工艺和设备。 据高立群介绍,阳城煤矿采用能够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防治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 另外,阳城煤矿还大力发展节水的洗选技术,包括高效闭路循环设备和药剂等,降低能耗和水耗,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排污。 与此同时,阳城煤矿也推进条带式开采、充填等开采工艺,降低或减缓采煤造成的地表破坏,对已塌陷土地实施矿区生态重建工程,利用矸石对大面积的塌陷区进行充填,并在上面复土,进行绿化或恢复农业生产。 在高立群看来,煤矿粉尘不仅是影响矿井安全的重大隐患,也是矿工健康的隐形杀手。为此,阳城煤矿积极推广应用综合防尘技术,提高综合防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并严把采掘头面、爆破、井下巷道、运输环节和地面环境降尘等五道关口。 “我们大力推广应用了转载点封闭除尘、遥控和随机自动喷雾装置等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采掘工作面消尘装备的现代化。”高立群说。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清洁生产措施,不仅使阳城煤电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把企业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着力发展低碳经济 在阳城煤电,“节能减排”的低碳行动也体现在建设工程的方方面面,原料就近运输就是其中一项。 高立群表示,煤矸石、中煤、煤泥通过皮带传输、管道循环等输送系统直供电厂,既环保又减排。不仅每年节省运输成本约3000万元,而且有效控制了运输产生的煤尘污染,彻底减少汽运过程中尾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阳城煤电将煤电、化工、建材在一定空间合理集聚,形成了“伴生废料--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电厂粉煤灰等副产品,采用密闭式气力除灰系统将其送至储灰库,然后通过汽运散装罐车送至水泥厂用来制造新型建材,形成废弃物和原材料之间以技术关联为基础的产业链。”高立群说。 据介绍,阳城电厂主要采用先进且成熟的高效环保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技术,充分利用煤矿低热值燃料,使废物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另外,电厂装备的两台480吨/小时超高压高温中间再热循环流化床锅炉,也均配套建设了脱硫工程。 在高立群看来,综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低碳将是煤电企业发展战略的重点。要通过核心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为此,高立群表示,阳城煤电二期工程还将兴建新型建材、特型钢等项目,使阳城煤电工业园区真正形成煤-电-建材产业链条集聚效应。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也正是通过我这篇“雪中送炭”的大稿,见习记者李惠钰得以成功晋升到正式记者编辑的行列,并受到报社领导的表扬和鼓励。一篇大稿就这样帮助一位见习记者敲开了“转正”的大门。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