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培训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定制服务项目:  新闻采访与写作培训  摄影新闻培训    发言人培训 网络新闻宣传培训 新媒体短视频培训   企业内训    新闻书籍代购    品牌传播策划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传媒三国 >> 煮酒 >> 极端天气报道如何把握好时度效

极端天气报道如何把握好时度效

2022年08月  作者:刘钊  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且属于典型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发生若干产生重大影响的极 ...
内容: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且属于典型季风气候区,是世界上受灾害性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发生若干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2021年7月17日至24日河南的暴雨灾害,即为其中的典型事例。在这场暴雨中,河南有39个市县累计降水量达常年全年降水量的一半,其中郑州、辉县、淇县等10个市、县超过常年全年降水量。1小时最大雨强(郑州,201.9毫米)超过“75·8”暴雨(河南林庄,198.5毫米),创下中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降雨量新纪录。这场暴雨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给受灾地区人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恐惧。

  与郑州暴雨同期,台风“烟花”在陆地上滞留95小时,为1949年以来最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引发连绵不断的降水,单点累计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北上影响范围广,影响了9个省(市),50毫米及以上累计雨量覆盖面积35.2万平方公里;综合强度强,风雨综合强度指数位列1961年以来第13高。

  上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非常广泛,必然会引起媒体的集中关注。但媒体报道时度效如果把握不当,容易引发负面舆论,严重的可能导致民众恐慌。在可预见的未来,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概率较高。作为舆论场的“定盘星”,主流媒体有必要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科学认知,掌握报道的正确原则。

 刘钊在 “烟花”追风直播报道中

   刘钊在 “烟花”追风直播报道中。

  一、“时”的寻找:在及时与准确之间找到平衡点

  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决定性标尺。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先声夺人”往往能够占据主动权。但对时效性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属于关键时刻、重大问题,在快速及时与真实准确之间寻找平衡就更凸显其必要性。

  仍以2021年7月河南暴雨为例。7月20日,暴雨对郑州造成灾害性影响。由于灾害发生在一座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事件迅速发酵,发达的社交媒体和通信系统也让这一阶段的舆论场充满了鱼龙混杂的各种声音,有事件真相的碎片,自然也有各种复杂混乱的情绪。媒体在报道时,一方面事件已经发生,需要尽快跟进报道以确保时效性,另一方面信源十分复杂,辨别真伪难度巨大。如何把握好及时和准确间的平衡,是一个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重要问题。

  中国气象报社作为气象行业媒体,在7月20日郑州遭遇暴雨当天迅速组织相关报道,通过与当地气象部门密切配合,掌握最新数据,以此作为报道核心,第一时间推出报道《河南遭遇特大暴雨袭击气象部门积极应对》。稿件一方面通过第一手的气象观测数据,准确提炼出“一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这一核心新闻事实,稿件信源均经过部门内部反复核实,在消息极具时效性的同时,也确保了真实性。此后,在后续报道中中国气象报社持续发力,跟进推出《中国气象局召开视频会议对河南省及海河流域防汛救灾气象服务进行再部署》等政务报道,《心手相牵共克时艰——河南极端强降水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纪实》等通讯报道,以恰当的节奏,进行了全方位全程跟踪报道。

  这一针对郑州暴雨的报道策划带来的启示是,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混乱复杂的信源,与其在社交网络、自媒体的海洋中花大力气分辨真伪,不如另辟蹊径,发挥自身优势,从能够确保真实性的信源出发策划报道。具体来说,行业媒体应当依靠自身部门、行业的权威性,发出专业的“独家”声音;党媒应当紧靠党委、政府,以筑牢宣传阵地为根本诉求,将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传达出去。各类媒体互相配合,才能在追求时效的同时,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场。

 《中国气象报》 郑州特大暴雨报道报纸版面

   图为《中国气象报》 郑州特大暴雨报道报纸版面截图。

  二、“度”的掌控:不避讳灾害损失,也不渲染悲惨场景,讲求实事求是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后,必然造成损失,有时会造成人员伤亡。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的“度”,就成为必须仔细考量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且传播手段以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为主的当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往往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就“满天飞”,且真伪难辨。由于自媒体缺乏合理的把关流程,传播最广泛的往往是那些直接表现灾难惨状的图片或视频。一方面,这种局部大于整体的传播方式会留下灾难过于严重的错误印象;另一方面,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乃至引发的恐慌情绪不利于灾后稳定秩序、恢复正常生活。

  要淡化、转化这种印象,需要主流媒体适度报道。这个“度”主要体现在既不避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事实,也不渲染悲惨场景,以实事求是为标准,以尽可能避免扩大损失、尽快恢复秩序为目的,开展宣传报道工作。

  讲政治、守纪律,是把握好“度”的第一要求。当前,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舆论场呈现越来越复杂的态势,主流媒体受到巨大冲击。面对这样的情况,讲政治、守纪律是主流媒体必须坚守的“红线”,只有守住这根“红线”,才能更好地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具体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报道实践上,主流媒体应当第一时间旗帜鲜明唱好主旋律,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举措、相关工作中涌现的英勇感人事迹放在最重要位置,凝聚精神力量,展现使命担当,增强公众对恢复正常生活秩序的信心。

  2021年7月,我国东部沿海多地受到台风“烟花”的持续影响。这个移动速度极慢、时常原地打转的台风,相比“匆匆路过”的台风更具破坏力。《解放日报》在“烟花”影响期间,连续在一版重要位置组织专题报道,推出“众志成城 防御台风‘烟花’”栏目。主要报道内容包括党委政府的防御部署、台风移动影响的最新动向、防御工作的具体情况等。

  这些及时跟进的报道全方位反映了上海在台风影响下防御工作的全貌,起到了安定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最终“烟花”虽然滞留时间长、累积雨量大、综合强度强,但灾害损失轻,有效的防御举措和安定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良好的舆论氛围无疑起到了辅助效果。

  由此可见,安定人心、抚慰情绪,可以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来临时,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起到重要作用。主流媒体应当在这一重要关口担当好责任,以适度、合理的关注和报道,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中国气象报

    图为中国气象报 微博截图。

  三、“效”的提升:充分发挥报道助力防灾减灾作用

  虽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具备一定的突发性,但随着预报技术的不断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警准确率也在相应提高。郑州暴雨发生前,气象部门曾发布预警。台风“烟花”的移动路径和登陆时间,也得到了相对准确的预报。人们对预报预警的重视程度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灾害损失的多寡。

  虽然事后可以“亡羊补牢”,但已经造成惨重损失;事前“曲突徙薪”,才能收获全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气象预报预警能取得多少实效,取决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利用媒体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对气象预报预警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进而强化气象预报预警作用,是通过新闻报道助力防灾减灾的有效形式,更是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生动实践。

  中国气象报社长期以来重视气象宣传科普工作,致力于引导公众加强对气象预报预警的重视。每逢重大天气过程,中国气象报社都会在公开发布的预报预警基础上,以专家解读、图解分析、视频解析、对应科普等形式,向公众宣传即将发生的天气过程的方方面面。事后,还会及时组织复盘,回顾天气过程全貌,总结防范经验教训。平时,中国气象报社也会抓住一切机会,向公众普及气象预报预警科普知识,帮助公众尽可能地掌握防范灾害性天气危害的技巧手段。

  举例来说,2022年世界气象日以“早预警、早行动”为主题,强调水文气象信息助力防灾减灾的极端重要意义。中国气象报社借机推出一系列气象预警宣传产品。如《一图了解气象预警那些事儿》,以通俗易懂的图文结合形式,详尽解释了暴雨、台风、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的含义和对应防御措施;《早预警、早行动》短片,则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这一背景,以及气象预警的重要意义、发布流程等解释得清楚明白,有效提升和扩大了气象预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此外,媒体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展报道,不能仅着眼于事件本身,还要关切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一方面,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对气候变化事实及其相关影响开展了科学、详尽且持续更新的评估工作,得出了一系列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广泛深远,具备相当程度的复杂性,非专业的公众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可以充当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传声筒,及时将相关科学结论吸收转化,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形式再梳理、呈现、总结,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鼓励其亲身参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实践中,从长远角度看,也有助于在根本上扭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的局面。

  总而言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巨大、不可忽视。主流媒体有责任、有义务引导舆论,帮助公众树立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正确认知,并在事件发生时,进行理性的舆论引导,尽可能地避免人为扩大灾害损失。

  

 

热点 . . .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招生 企事业单位领导媒体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通知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北京燃气集团召开“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本网讯:河北省公安厅交管局新闻宣传培训班圆满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盾安集团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日前结束

最新 . . .

· 媒体为什么又集体翻车
· 焦点 通讯员怎样成为高素质人才
· 采编队伍“人少事多”咋办?他们这样破解
· 广电新闻采编如何防范差错?
· 媒体如何做好毕业季报道
· 洪灾报道怎么做?
· 姜 波:好记者应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
· 暗访完了还“回访”,谁给的勇气?
· 重大主题中,新闻评论的故事之道
· 焦点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巧妙传递知识?
· 媒体宣传稿件时要关注哪些?
· 采访的机遇,何尝不是成长的际遇

推荐 . . .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2022内刊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将于2023年1月10日召开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这11家非法社会组织网站及账号,关停!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丁真现象背后,是数字中国新动态

相关 . . .

· 记者这些有趣的称呼,您了解多少?
· 新闻报道中人物称谓是有技巧的
· 专题报道五大类有哪些?
· 新闻采访的八种方式,你用过几种?
· 动画新闻的类型、制作原则与流程
· 遇突发事件怎样应对?如何回答记者提问?
·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解析
· 如何找新闻?4种方法供你参考
· 全国新闻人最高奖为何叫“长江韬奋奖”?
· 围绕“十四五”规划,四十个新闻选题供参
  
  
二维码 二维码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10-85894419  
用户举报/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邮箱:postmaster@xwpx.com
北京新民联合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 万方亮 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