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当“参谋部”成了“先遣队”2021年10月 作者:熊建 来源:《老记说事》公号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当“参谋部”成了“先遣队”
——新闻采写体会之八
熊 建
2013年4月19日,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前一天,我和总编室的同事们来到成都,和四川日报举办业务交流活动。
第二天一早,我们正在吃早饭,没有 ... 内容:
当“参谋部”成了“先遣队” ——新闻采写体会之八 熊 建 2013年4月19日,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前一天,我和总编室的同事们来到成都,和四川日报举办业务交流活动。 第二天一早,我们正在吃早饭,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就像火车从身边开过一样,自己和地板一起晃动起来,院子里的一口水缸的水都给荡了出来。 我和一位同事吓得不知所措,啥避震知识都忘了,一起跑到门口抓着门框不敢动,后来想想,这是避震的大忌,其实钻桌子底下就好了。 上午预定的参观还继续,但是大家都心不在焉,盯着手机看最新消息。当确认是7级地震之后,我们马上向带队领导请示,去灾区采访。这次来的同志都是编辑、校对人员,但却是距离灾区最近的报社人员。从北京过来记者,怎么也没我们过去快。 于是“参谋部”成了“先遣队”。我成为第一批获准去芦山采访的人员之一。 当时去芦山的交通断绝了,只有军队的直升机能开进去。几经联系,我和一批医疗人员搭乘一架直升机前往芦山。 事发突然,采访条件十分简陋: 身上只有一部80%电量的手机,充电器还在军营没拿,后来人民网跟我联系做连线我都不敢; 现金不多,只有60多块,那会儿也没有手机支付; 芦山县城里什么情况茫然无知,选题没有,联系人没有,接待方没有; 怎么回来也不知道,直升机一落地就啥也不管了,医疗队有人接走了,我就自己在县城里转。 以前都是谋定而后动,先有策划,后有采访,是编指挥采,这次是采指挥编——起码在地震报道初期是这样。 我在县城里走了一天,没吃没喝,不过采访到了大量素材,到了傍晚我构思了两个角度,但是没有电脑怎么写稿传稿?手机要保存电量。我四处打听,听说旁边某机关办公楼里有电脑,但因为地震已经成了危楼,上去出了事不负责。 我到楼下一看,几道大裂缝在楼体上蜿蜒,不过不像马上要倒的样子,根据我在县城一天的见闻——没有震塌的高楼,于是进楼,在二楼找到一间屋子,里面的电脑开着,一看,能上网,我就坐下写稿。 期间,余震来了,楼开始晃,我心里那个后悔啊,命比发稿重要啊!可来不及跑了,我就僵在那里坐等命运的安排。后来余震停了,我赶紧把稿子发回后方,跑出大楼。 第二天,我发回去的两篇稿子,只见报了一篇,心里还有些不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熊 建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日报社主任记者。2006年参加工作,先做了8年的财经记者、编辑,又做了5年民生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前夕开始从事卫生健康领域报道。迄今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日报又编又采15年。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