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苦主转型“带货主播”,不同于为赚钱而“卖惨”2021年08月 作者:王钟的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受害者带货不是为了赚钱而“卖惨”,而是在遭遇不幸或不公以后,尝试开启新的人生。
▲江歌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要直播带货的消息。
林生斌还没从舆论漩涡中彻底走出,人们发现,不少昔日新 ... 内容:
受害者带货不是为了赚钱而“卖惨”,而是在遭遇不幸或不公以后,尝试开启新的人生。 ▲江歌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要直播带货的消息。 林生斌还没从舆论漩涡中彻底走出,人们发现,不少昔日新闻事件中受害的一方,不约而同地像林生斌一样成为“带货主播”——张玉环之子张保刚直播卖家乡特产;“泰国坠崖孕妇”王暖暖的直播间里则是冬阴功汤、乳胶、泰式零食;江歌妈妈独立完成上货、整理、文案撰写,针对25岁-45岁的城市女性进行图文带货。 公共事件的受害者利用影响力带货,其面临的道德压力显而易见。在一次“社会事件的当事人利用热度直播带货,大家都买单吗”的讨论中,反对者声音在80%以上。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他们是舆论同情的对象,是人们打抱不平相助的“弱者”;而如今成为带货者的他们,又被指责用卖惨收割流量。 实施带货的前提当然是流量,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成为网络上具有话语权的人,是网络传播出现的新现象。新闻成为“爆款”以后,当事人的个人社交账号动辄获得几十万上百万的关注。然而,网友关注新闻当事人的期待,与新闻当事人面对海量关注的心态,在很多时候并不全然一致。 其实,当一起新闻事件在舆论关注下得到妥善处置,正义彰显之时,当事人的公共意义便逐渐消退。回归普通人的社会角色,也是他们走出伤痛的应有指向。 不过,在新的媒介传播模式下,当事人获得的流量渠道并不会立刻消失,新闻传播阶段积累的粉丝,就成为摆在他们眼前的资源。 须分清的是,受害者带货不是为了赚钱而“卖惨”,而是在遭遇不幸或不公以后,尝试开启新的人生。对他们过上更好生活的努力,不应该阻拦和苛责。 更何况,既然伤害已经产生,社会允许他们在人生逆转以后找到新的希望,也未尝不是一种正义的救济与补偿。 消费者愿意选择受害者推荐的商品,可能出于两种心态:一种是对受害者的继续同情,在同等条件下愿意帮受害者一把;另一种则是理性消费选择,即直播带货的商品确实物美价廉,符合消费者的预期。不管哪一种心态起主导,交易行为既然产生,就受到市场规则的保护。 但要注意的是,不管这些“新晋带货主播”有没有继续突出曾经的受害者身份,他们都要意识到:在带货时他们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商品推广者,就是要为消费者做好服务。在选择带货品牌、产品时是否用心,出售商品的质量是否合格,带货话术是否与实际相符,才是衡量他们能否成为合格带货者的主要标准。 事实上,作为非专业的带货主播,这些受害者拥有的流量“红利期”往往短暂。他们迟早要告别受害者的身份,真正从伤痛和打击中走出来。对他们来说,不能止步于对过去知名度的消耗,而不妨在带货过程中,学习新的谋生技能,开拓新的思维理念,探索一条可持续的人生道路。 对受害者合理利用新闻传播阶段积累的影响力,人们不妨予以宽容和理解;但是,如果带货等行为偏离规范,面临的恐怕不仅是道德诘难,更有法律的制裁。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