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的写作特点2020年12月 作者:鲁建滔 来源: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准确的说,特稿不是新闻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读者更喜欢一些快餐式的新闻。但是,在读者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作品很多都是以特稿的形式出现的,它以特有的深度和广度,细腻可感的 ... 内容:
准确的说,特稿不是新闻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在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读者更喜欢一些快餐式的新闻。但是,在读者心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新闻作品很多都是以特稿的形式出现的,它以特有的深度和广度,细腻可感的描写,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详尽的叙述手法,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这也是特稿的“特”之所在。 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了特稿写作奖。在国内新闻界,1995年《中国青年报》推出了“冰点”特稿专栏,创刊号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让当时的新闻界耳目一新。《南方周末》对这一写作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后来,很多都市报、晚报成立了深度报道部,主打特稿。 特稿写作方兴未艾。特稿的写作特点有哪些?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极具戏剧张力的故事 有些人认为,把一个故事抻长了,就算是一篇特稿,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一个题材能不能写成特稿,首先在于这个故事有没有戏剧张力,是否能从很小的一个故事中管窥现实问题,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才力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冠军,被誉为“亚洲第一力士”,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在赛场上摘金夺银在镜头前风光无限的冠军,竟然有一天会死于贫病。他死去的当天,家中只有300元钱。 《南方周末》以“举重冠军之死”为题,通过画面式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这位举重冠军在死亡当天孤独、困顿、窘迫的人生轨迹,看了让人催人泪下。 举重冠军竟然在贫病中死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往往能带给读者更多的遐想,进而让读者对这种举国体育体制进行反思。 再以《中国青年报》“冰点”的首篇特稿《北京最后的粪桶》为例,在北京首都这座喧嚣而现代的大都市中,竟然还有一群背粪工人。他们善良又敬业,与大时代的灯红酒绿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样的故事,当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读者首先会想到,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独特的结构 特稿的结构就像一串项链,细节与事实就是项链上的珍珠,而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线就是文章的逻辑链条和节奏。说到节奏,大家一般对平铺直叙的风格司空见惯,比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常用的倒金字塔结构,先写最重要的事实,再写次重要的事实。比如在一般特稿中常用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即以细节开头,中间是丰富的内容,又以细节结尾。但是在这个彰显个性化的时代,特稿的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再以《举重冠军之死》为例,先写才力父母家早上的情况,再写当天夜里才力在家的情况,然后转到他父母家,又从父母家转到才力家。作者的笔就像一部摄像机一样,把镜头在才力的父母家、才力家来回转换,但是读者看起来,丝毫不觉得混乱,为什么不觉得混乱,是因为有逻辑链条在里面,这个逻辑链条是才力当天的行踪路线。 笔者在《秦皇岛晚报》上发表的特稿《乡村植梦》也是这种情况,先写见到志愿者兰毅时的情景,接着笔触一转,写他刚到乡村时进行的乡土教育实践,然后又写到他现在的生活,接着转到他搞乡土教育时面临的困难。这就像一部电影一样,来回在长短镜头间切换。 情感的力量 就新闻报道的种类来说,从来没有一种新闻产品能像特稿这样,能把情感的要素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因为它给了作者足够长的篇幅去冷静客观的描述。 新闻报道中,最低层次的情感是爱与恨,最高层次的情感是悲悯。而好的特稿,一定是将情感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要讲述的故事里。读者通观全篇文章,看不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眼,但是在作者的叙述中,读者能强烈的感受到情感之所在。最忌讳的是,作者自己直接跳出来直接表达情感。 以原《中国青年报》记者林天宏的特稿《回家》为例,描写的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一位父亲背着儿子的尸体回家的故事。后来林天宏回忆说,写这篇稿子“痛苦的不在于遣词造句,而在于对一种悲伤情绪的克制与抵抗。有几次,房间外面的服务员走来走去,我不敢哭出声,只能躲在被子里,用枕头蒙着头哭,直到情绪被我控制下去摁回去”,起身再继续写。 《回家》通篇冷静克制,作者的情感隐藏的很深,但是通过细节和故事,读者能够读懂作者的那种愤怒、悲伤、同情,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以《南方都市报》特稿《悲情沙埕港》为例,结尾写到:8月19日,三沙镇没有受到损害的渔船又要出海了。出海前,渔船放了很多烟花。陈玉春5岁的外孙女,说着“我爸爸死了,我爸爸死了”的时候闪烁着大眼睛。她还不知道“死亡”的含义,看着外面燃放的烟花,她欢快地向着码头跑去。 此处对情感不着一词,但“她欢快地向着码头跑去”这一细节,却刺中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其实表达的是一种悲伤,让读者感同身受。 反常的细节 一般的人物通讯报道中,细节被很多人提及和重视。而在特稿中,细节对于凸显人物的性格、凸显事情的本质和真相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特稿写作中,如何选取细节也是大有学问的。就笔者的感觉来讲,在人物特稿和事件特稿中,一定要注意那些突出的、反常的事物。 例如《南方都市报》的特稿《悲情沙埕港》的一个细节: 8月21日,桑美过后11天后。阳光下的沙埕港风平浪静,偶尔几艘快艇在水面上掀起白色的浪花。 鱼太容易钓了,一天能钓几百斤。钓鱼的人说,手都拉痛拉伤了,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也不得不戴上皮手套。这些鱼是从沙埕港中的3.7万个网箱中跑出来的,没有饲料的它们饥饿难忍。 这些鱼是不能吃的,自10号台风桑美来过后,至少数百人在这个港口丧生,至今还有相当多来不及打捞的尸体在里面浸泡。 台风桑美对沙埕港造成的影响有多大?记者用在台风过后,现场观察到的一个反常的细节——鱼突然多了表现出来。这些从网箱中跑出来的饥饿难忍的鱼当然不能吃,因为它们对来不及打捞的尸体产生了兴趣。从这个细节一下子引出台风造成的灾难,这比直接说台风死了多少人来的巧妙和印象深刻。 而一些看似与报道主题无关的细节,有时候也能给文章带来亮点。 例如《南方都市报》的特稿《高莺莺父亲高天虎出狱》中的一个细节: 高天虎回到家中,由于长期不住人,二层小楼处处显示出破败的迹象。在高天虎出狱前,陈学荣打扫了一下这个家,楼前重新铺了水泥地坪,院子也很整洁,一角里,一棵葡萄树结满了果实。 高天虎遭受冤狱被无罪释放后,他回到了家中。作者没有直接写高天虎的心情如何,而是通过上面一个细节——一角里,一棵葡萄树结满了果实,形象地表达出了高天虎当天喜悦的心情。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特稿还讲究开头结尾、讲究矛盾冲突等,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为讲故事服务的,通过把人物放到语境中的行为,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让大家看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特稿说到底还是新闻,必须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从这一点来说,特稿其实也不“特”。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