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的新闻术语,你记住了吗?2020年12月 作者:王 默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在编采实践中,我国媒体界一些领导和记者编辑陆续形成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新闻术语。这些新闻术语,简短明确,富有韵味,朗朗上口,对于指导采访、写作有着明显的指导、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 ... 关键字:新闻术语
内容:
在编采实践中,我国媒体界一些领导和记者编辑陆续形成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新闻术语。这些新闻术语,简短明确,富有韵味,朗朗上口,对于指导采访、写作有着明显的指导、促进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通俗易懂的新闻术语—— 1 站在天安门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 这句话是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杨振武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 这句话指出了记者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作为一个记者,既要胸怀全局,也要脚踏实地,并善于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惟其如此,才能把记者工作做得精彩! 记者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十分重要。如果缺乏“站在天安门看问题”的出发点和全局观,那就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没“站在田埂上找感觉”,那就会对我国的国情不甚了了。那怎么能做好记者工作呢? 有鉴于此,我们每一个媒体人当牢记这句话,并在实际中努力践行。 2 搞报纸善于抓“活鱼”。 这句话是1979年天津日报在新闻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比喻。 说的是在办报中,要把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像新鲜的活鱼一样,呈现给读者。1980年后,天津日报的经验在全国新闻界推广,“抓‘活鱼’”成为一种流行概念。 抓“活鱼”,不仅是办好报纸的宝贵经验,更是当下多媒体的一个重要理念。多媒体迅速、快捷,为受众及时传播各类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多多的“活鱼”势在必行。 为此,作为多媒体的记者应多多到实际中去,捕捉新鲜“活鱼”,发布新鲜“活鱼”。这样才能把媒体办得有声有色、有读者。 3 每篇文章必须至少有一个闪光点。 这句话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对记者王金凤讲的。王金凤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当年李庄这句话对她写稿子时的启发和帮助。 后来这句话常被新闻界记者编辑们引用,并在写稿时加以体现。一篇文章,一篇稿子,有了“一个闪光点”,就立了起来。否则就缺了中心,没有根基。 这是写稿的经验之谈,也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时下有些记者写稿子费了不小的劲儿,但反应平平。为何?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闪光点”。“闪光点”是一篇稿子的“魂”,有了它,稿子就有了“彩”,记者写起来也带劲儿。 4 到现场采访“五官都要张开”。 这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对记者提出的一个要求。形象、具体,指导性强。 记者采访无疑要到现场,但到了现场却有不同的做法和表现。有的全神贯注,有的漫不经心;有的刨根问底,有的少闻少问。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对记者提出了这个要求。 这个要求提的好,提得对!凸显了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应有的行动和作为。 “五官都要张开”,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要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只有切实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获得真料实情,才能察觉细微的特点,写出现场感强、有特色的稿子。 5 要学会“唠炕头嗑”。 “唠炕头嗑”,这是时任人民日报黑龙江记者站站长董伟说的一句话。 1995年他采访“‘赵光腚’的后代”一稿时,晚上就住在农民家里,与人“唠炕头嗑”。通过“唠炕头嗑”,他获得了大量平时难于采访到的真情实料,对写稿子助力很大。 “唠炕头嗑”这句富有东北特色、十分形象的话语,告诉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深入实际,不能浮光掠影。时下我们有些记者倒是“下去”了,但满足于在会议室里听汇报、看材料。这种情形怎么能得到真实、具体、生动的材料呢? 以上介绍了5句通俗易懂的新闻术语,怎么样?生动吧!请记住这些疏语,并努力在实践体现。这些术语从实际中来,很容易又到实际中去,对记者走好路、走正路,帮助很大!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