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燃视频"每一帧都藏着门道2020年12月 作者:王靖远 来源:中国记协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的系列短视频《中国24小时》,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一等奖。对短视频而言, 内容: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制作的系列短视频《中国24小时》,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一等奖。对短视频而言,感官感受是基础,情感共鸣是关键,价值共识是内核。 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论:去年地理课全班一起看《中国一分钟》,今年的《中国24小时》只有自己看了,属于我的高三真正结束了。 类似的网友留言还有很多,大家看得到、记得住,有期待、有感悟。这就说明,我们的产品无形中成为了用户生活经历、内心情感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就是我想和大家探讨的第一个感悟:基于IP打造陪伴感,情感力助推传播力。
![]() 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一等奖获奖作品《中国24小时》主创代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王靖远,在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分享创作感受。 这种基于IP打造而形成的品牌效应,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还有不少成功的实践经历。比如说2018年的“中国很赞”,2019年的“中国有我”,2020年的“这很中国”。 第二个感悟是:融通“有意义”和“有意思”,营造“超级共鸣感”。 一个好的新闻短视频产品,与用户产生共鸣大致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从事实传播,到情感传播,最后形成价值共识。 我们可能会觉得产品想要让用户产生价值共识,需要去寻找契合用户的情感共鸣点。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引导用户发现自己内心的“燃点”,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共鸣。能够把有意义的事情做的有意思,也能把有意思的内容变得有意义。 举个简单例子,今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12周年的纪念日,如果我们的产品只将情感放在回顾12年前的精彩夏天,的确找到了用户的情感共鸣点,但仅仅突出“回忆”很容易陷入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今年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微博做的短视频产品《这是给2008年的答卷》,除了有回顾,还有这12年中国每一年的成就,每一年的进步,从而阐述出视频的主旨:这12年,中国每一天都在努力奔跑,这就是给2008年的答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24小时,将主题聚焦在“24小时”上,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用户认识到,自己的24小时看似平凡却孕育着伟大。正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辛勤劳作,才铸就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为此,在制作中,无论是文案,还是画面、音乐,我们都努力寻找触动用户心灵的那根弦,引导受众发现自己内心的“燃点”,激发情感共振,凝聚价值共识。 很多网友看完视频后都会主动留言,分享自己24小时里在做什么,还有不少网友留言,“原来我也是祖国24小时里的一帧”。 我想这就是通过把有意思的内容,做的有意义,从而引导用户产生共鸣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 扫一扫海报中的二维码,可查看《中国24小时》相关视频 最后一个感悟是:好产品需要精耕细作,文案、剪辑都应是创意者。 《中国24小时》系列短视频关注宏大叙事,也关注具体而微,要关注大江大河,也要关注个体脉搏。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前后相邻的文案中不能出现相似的动词、名词。这对于文案工作是不小的挑战。 这里还需要说的是,剪辑对于短视频的作用。《中国24小时》的整体架构分为24小时叙事部分、文案转场部分、情绪升华部分。 剪辑有两个地方需要格外注意:一是24小时叙事部分不能做成流水账,要通过镜头和节奏的变化,塑造出清晨的安静、早高峰的繁闹、黄昏的悠闲、深夜的坚守等情绪区别;二是升华部分需要在画面情绪上压得住叙事部分,阐释作品主旨。所以剪辑师要从视觉角度重构文本叙事逻辑与信息,从整体思路上进行谋划布局,从创作者的角度与文案一起参与前期工作。 用极致精神打造产品!和自己过不去,流量才不会辜负你的用心。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