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弦歌不辍——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2020年12月 作者: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之美誉。一个甲子以来,一代又一代复旦新闻人践行“好学力行”的院训,栉风沐雨,守正创新,将复旦新闻学院建设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座高峰。近期,复旦 ... 内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之美誉。一个甲子以来,一代又一代复旦新闻人践行“好学力行”的院训,栉风沐雨,守正创新,将复旦新闻学院建设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座高峰。近期,复旦新闻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从学科建设路径、部校共建模式、新闻传播学界业界新动向等角度,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五年来在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创新。 记者:复旦新闻学院90周年纪念活动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在国内有90年历史的新闻学院中,复旦新闻学院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同时历史传承到今天,复旦新闻学院老而弥壮、老而弥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更让人眼前一亮。我的问题是,怎么理解复旦新闻学院历史传统与当下办学特色? 答:正如各位所知,复旦新闻学院(系)有着90多年历史,正在走向“百年老店”。老店之老,就是因为她有深厚传统,这种传统或者说底蕴,不会因人而废、因事而衰。教育不是“放卫星”,工作也未必要烧“三把火”,还是需要扎实、踏实、老实,有锐气勇气,但不可心浮气躁,要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复旦新闻学院9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概括了几句话:服务国家的责任担当、兼容中外的宽阔视野、潜心研究的专业精神、包容互谅的学术氛围、引领创新的治学态度。这样的概括,还是宏大叙事,不能曲尽细微之处。其实,看看每一堂课准备的时间,看一看每一篇论文参阅的文献,看一看每个发言者的站位和角度,亦或是看一看每项工作的质量,就会发现,从整体实力看,复旦新闻学院的确具有特点与优势。 在当下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我们特别重视“引领”二字: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引领”;在同行之中,认同不认同、赞同不赞同我们具有“引领”之实,这应该是我们“心向往之”的追求。 记者:据我所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已经启动。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复旦新闻学院学科建设路径是怎么样的,国内新闻教育界同仁都非常关注,希望能够分享一下您的见解。 答:几年过来,随着对新闻教育的理解和对学院情况的熟悉,我的头脑似乎更加清醒。从传统新闻教育的角度看,复旦新闻学院具有相当优势,特别是通识教育以及对接业界“采编评”老三样,底子比较厚,拥有一批资质、能力较强的教授、学者,并打造了规范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标准。这是老本钱、老底子,弥足宝贵。但从时代快速发展的情势来看,特别是从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来看,还有不少欠缺。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略滞后于社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并未解决。这也许是很多新闻学院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我看来,有几点很重要。 一、立德树人是根本目标。新闻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国家情怀,人民立场,一个都不能少。香港修例风波启示我们,教育的偏失,新闻工作的薄弱,会给国家带来多么大的危害。这是我们的锥心之痛。应该明确,新闻教育一大“硬核”是政治立场、政治敏感,这个不能有任何含糊。用学术淡化乃至代替政治的观点是有害的,也不符合实际。这一点明确了,就可以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二、政策导向是改进抓手。应明确,不论任何时候都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强化思政评价,强化过程质量评价,强化在学质量与毕业生质量评价。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育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应该协调,坚决克服“五唯”顽疾。在新闻学科方面,论文比拼,项目比拼,已经把教育变成与制造业一样的疯狂工场;学历比拼,帽子比拼,已经把能力与贡献变成一种粗糙的“批发工作”。这有违教育初衷。 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当然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元素,但不可“唯”,这是关键。 ——不能让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主导百年树人的教育;——不能提倡偏离教育本位的政策导向; ——不能助长浮夸、矫饰的学风; ——不能让种种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论文比拼分散教师们的精力。 这很难。但是,我们从即将开始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方案的改进中,感受到了改革的清风。 三,更加突出质量、专业和特色。对复旦新闻学院来说,我们锁定的目标是主流化、国际化、数字化。这符合复旦新闻学院的实际,也充分考虑到现实需要。我以为,目标不必很大很多,但要充分体现实际与可能。贡献要清晰可见,特色要更加鲜明,操作要循序渐进,成效要靠实践检验。总之,我们的创新主要从这三个方向发力。 记者:复旦大学在中国新闻教育界率先创建了部校共建模式,学界普遍认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最大的获益者。中宣部、教育部也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为部校共建的示范,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您认为在共建方面复旦的经验有哪些可以分享?还存在着哪些改进、完善空间? 答:复旦新闻学院是国内第一家部校共建的院校,已有近20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给予学院多方面支持指导。应该说,复旦新闻学院能够有这么好的办学条件,都离不开市委宣传部给予的帮助。 部校共建目的是促进理论与实际、学界和业界、教学和实践的进一步衔接、融合。新闻本是一门实务性学科,培养学生的一个目的是向新闻媒体输送人才。这也是世界各国新闻界所认同的经验。对复杂情况的判断,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对新闻报道侧重点的选择及对产生影响的评估等等,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每天要面对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把个人的感触、感觉、感想变为对公共事件的建设性报道,把文化人写作转化成为国家总体战略和地方发展服务,需要一系列专业素养的培养。而这种成体系、完整的培养,部校共建机制是有益和成功的尝试。部校共建机制的一大特点,就是学院教育更多地吸收了一些有经验的新闻从业人员。如果说有什么还需要改进,我以为单有交叉任职还不够,还要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更多地植入业界教师,吸收实战的案例,更多地使学生们有在第一线实践的机会。 记者:院长在中国新闻界以评论著称。这里想就新闻评论教育改革,请院长谈一谈看法,并提出改进建议。 答:我的职业生涯多为新闻评论写作,从评论员到分管评论的负责人,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但我从没有从学理层面做过深入研究。新闻评论是个整体概念,一方面,写评论的未必研究评论,其研究对象是政策和问题;另一方面,研究评论的未必写评论,其工作对象是文本和评论家。到复旦新闻学院工作后,使我有机会从两个不同侧面了解新闻评论究竟是什么。这对我很有帮助。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也许是对新闻评论专业的一种形象概括。评论这门课很难讲授,原因在于这门课真正的知识点并不很多,归根到底它是一种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高水平的评论员很难培养。虚辞浮藻不能代替独到而深刻的见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评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既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学科,又必须有较强的辩证思维体系支撑,或许还包含了许多丰富的人生体验。 据我对目前评论教学工作的理解,以为三个要素至为关键。一是必须有宽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站位。评论总是具体的,但必须有对时代和历史的观照,有对现实的洞察。不能说这是国家的事,与我何干?这种态度,就会使评论沦为一种自说自话。二是必须敏感敏锐,善于评估议题价值,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战机”,善于抓住事物的要害,具有“不论则已,一剑封喉”的本领。三是必须具有把所见所想转化为文字并刊布于媒体的能力。评论家的本领是写,不写无以为评论,也是不完整的评论教学。还有很多,不展开说了,这几点是最重要的。 记者:复旦新闻学院一直是中国新闻学人心中的高峰。作为复旦新闻学院的掌门人,我想听听您对当今中国新闻大势的研判。 答:关于新闻界大势的判断是一个大课题,非我能力所及。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教育工作者,我以为以下几点或许值得参考。 一,中国崛起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事件,达成两个百年目标,我们有充分信心。中国从区域大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是可见的现实。问题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大国影响力和责任担当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已经初露端倪。大家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抗击疫情表彰大会的讲话中体会到这种变化。实力决定底气,底气决定话语权,话语权决定责任与担当。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必须依赖着新闻传播得以实现。中国人向来以内敛、稳重、平和面对世界,这没有任何问题。但面对百年变局的错综复杂局面,回避不行,含糊也不行,不介入不参与就无法真正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而这个大背景所产生的影响或迟或早要催促中国新闻界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角力,未必通过大炮实现,很多时候需要通过舆论平台展开。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二,舆论上西强我弱的整体格局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不要再说人家有技术优势而我们没有,人家有传播能力我们不行。这个认识必须改变。关键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勇气在舆论场上博弈,包括:设置和主导议题的高明策划;对国际舆论规则的熟悉;对下好“先手棋”的把握;快速作出有力反应并一举扭转舆论导向的传播手段。内宣方面我们已经有非常成熟的经验,这里不多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眼睛向外而又不被舆论带乱节奏,是应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三,必须占据技术优势。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革新已经启动了。新闻传播应该敏锐感知新技术对于提升国际国内治理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对于实现现代化目标所提供的历史机遇。应全面提升这样的能力。 四,媒体融合对于提升中国的新闻传播能力建设,对新闻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我们应该跟踪新传播技术等创新变化,更新课程和知识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