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从纸媒向全媒体的突破2020年12月 作者:谌贻照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本网新辟专栏《记者情怀》,今天与大家见面了!在这个专栏里,记者们可以畅抒自己当记者的甘苦与甘甜,畅谈当记者的体会和感悟。记者工作是一桩神圣的事业,大家的体会文章一定会鼓舞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
内容:
本网新辟专栏《记者情怀》,今天与大家见面了!在这个专栏里,记者们可以畅抒自己当记者的甘苦与甘甜,畅谈当记者的体会和感悟。记者工作是一桩神圣的事业,大家的体会文章一定会鼓舞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奋进前行。 努力实现从纸媒向全媒体的突破 谌贻照 我今年53岁,作为一名年过半百的省级党报的文字记者,我在驻站记者生涯中,一直注重学习新媒体技巧,在一双泥腿走基层的采访道路上,淬炼自己新媒体表达的指尖工夫,成为写得了大稿、拍得了图片、出得了镜头、剪得了视频、发得了“两微”、做得了H5的全媒型记者。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柳州融水突围记》中的两段短视频,就是我在灾区现场用手机现场拍摄、现场出镜播报、现场编辑配文,在有信号时及时发出的。 我靠一部手机和“指尖功夫”,实现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的突破。2019年,应中国记协邀请,我多次到北京与来自全国的新媒体同行们交流转型的实战经历。 作为一位长期在苗乡侗寨走基层的少数民族传统媒体文字记者,我要实现从纸媒向全媒体突破,必须过好语言关和图像关。因此,自信从容、清晰的口语表达和图文并茂的推送,是我这位少数民族记者在融媒体时代必修的“决胜武功”。 我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大山,是侗族人,母语是侗语,小学的课堂教学是侗语+本地土话。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普通话。从事新闻工作后,我坚持练习普通话,学习朗诵;每一篇稿件写好后都要用普通话边念边改,追求表达顺畅的“语感”;有针对性地学说普通话绕口令,慢慢克服自己方言母语对普通话表达的影响;在采访镜头前做到自信流畅从容表达。我在广西日报官方微博矩阵、朋友圈、公众号推送的手机短视频报道,都是自己出镜(出镜画面由在场的朋友用我的手机帮忙拍摄)、自己现场解说的。每次推送,都获得大量的点赞、转载和互动。 图文并茂是对新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新闻现场,哪位记者说自己是文字记者,不会拍摄,这已经很可笑。很多实例表明,文字记者拿起相机,更能出彩,能给报道带来更多精彩甚至震撼。 融媒体的表述更强调“有图有真相”的现场感。单纯的文字新闻由于受现场场景、角度和采访时限等诸多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记录和描述的缺失。这时,如果你拿起随身所带的相机和手机拍下精彩瞬间,与文字恰当配合,就可以做到精彩尽收。 由于文字新闻缺乏直观性和还原性,加上记者表达个性的差异,使得许多本应该很精彩的报道变得干瘪无味。甚至,有些文字记者不到现场,成为新闻事实的第三、第四转述者,少数文字记者还因为采访不到位而出现报道失实。文字记者拿起相机,便可强化“第一现场”意识。 在向融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手机是我的拍摄利器,在必要的时候都会亮出来。从纸质报道,到微信、微博、公众号和H5,图文并茂的报道已经成为我向新媒体跨越的实战常态,有时一则推送阅读量超过70万,每年在广西日报发表组图报道近30组、过百幅,成为发图量最大的文字记者,其中大部分图片都是手机拍摄的。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