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海:走在发现新闻的路上2020年12月 作者:王天海 来源:华文融媒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于1991年出版、售价仅为3.40元的《发现新闻之路》和现在市面上很多宽厚沉重、定价高昂篇幅冗长的新闻书籍相比,显然是一件稀罕物。
《发现新闻之路》中,每一篇新闻报道都非常特别。其中,一篇名为 ... 内容:
于1991年出版、售价仅为3.40元的《发现新闻之路》和现在市面上很多宽厚沉重、定价高昂篇幅冗长的新闻书籍相比,显然是一件稀罕物。 《发现新闻之路》中,每一篇新闻报道都非常特别。其中,一篇名为《陕北有煤海》【附件1】的报道是新华社记者冯森龄在深人陕北榆林一带乡村采访时,通过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实地采访,通过精心组织文字而完成的。这篇新闻把煤炭地质勘探写得生动可读、别有新意。而作者冯森龄却谦逊地称“在采访中偶然获得的”。 《陕北有煤海》1984年发表后,被全国35家报台采用,被公认为典型的视觉新闻,荣获全国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冯老有40余年的新闻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宁夏、甘肃、西藏、广西、陕西等分社社长,高级记者。 我认为,冯森龄的这篇稿件并不完全是在偶然间获得的,而是作者平时有辛勤劳动和深入基层艰苦采访的好习惯。由此,我悟出一个道理:新闻工作首先要勤奋,经常走进基层一线,主动接近工人师傅和生产现场,深入挖掘素材,在不断的积累和思考中,才有可能写出合格的新闻作品。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思考,写所谓的“大稿子”,显然是不合实际的。 不过,闲下来的时候,我时常在想:“勤奋,就一定能写好新闻稿吗?”答案很明确:不一定呀!因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业务素养。刚进入新闻领域的新手,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的可能性似乎又不大。也正因如此,我们要做到:多写稿件,坚持往前走,并且保持稿件质量。 《发现新闻之路》中,给我留下很深的另外一篇新闻是题目为《深情》【见附件2】的小通讯,它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篇作品的作者刘宁是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他只在县里参加了四天的新闻业务培训。 刘宁在路上获悉题材后,并没有急于写稿,而是当晚就深人主人家里进行采访。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通过自己深刻的认识,对思想主题进行了升华,以农户“喷药”和“喂蚕”为矛盾,反映出农民的精神风貌,写出了农村实行生产责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人情美。读完这篇作品,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走在寻找新闻的路上,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索。 后来,刘宁在谈《深情》的写作经过【见附件3】时说:“写这篇通讯,我在结构安排上,从破题开笔、穿插引渡、到收束全篇,都经过反复斟酌,尽量做到有矛盾、有冲突、有高潮,有结果。” 回顾《深情》的采写过程,刘宁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妙”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培养自己观察生活、发现新闻的能力,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走在发现新闻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勤于付出,我相信: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并不遥远。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