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取新闻点叠加的新闻2020年11月 作者:王学文 魏然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消息虽短,以小见大,同样可以厚重。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内,作者以一个典型人物故事反映了分级诊疗、力量下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大主题。在故事叙事中,穿插整体面上情况 内容:
作品:《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出处:新民晚报,2018年2月12日 主持人:王学文(大众日报政教新闻采编中心主任) 讨论者:魏然、张春晓、赵君(大众日报政教新闻采编中心记者) 王学文:这是一篇有“嚼头”的作品:新闻点叠加,每个“点”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创造性、创新性;表达上点面结合,立意上充满问题意识,让读者越嚼越有味,回味不已。一篇短消息,具有如此丰厚的信息,让人感叹作者建立在脚力之上的“幸运”和脑力。 张春晓:消息虽短,以小见大,同样可以厚重。在这篇不足千字的消息内,作者以一个典型人物故事反映了分级诊疗、力量下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大主题。在故事叙事中,穿插整体面上情况,“到2020年,上海有望达到每万居民拥有4名全科医生”,点面结合,张力十足。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作品在层层递进中引人思考。文章后两段,点出了从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的孙晓明的选择动因,以及背后的问题意识:现阶段全科医生靠培养还不够,需要专家入驻社区坐诊及带教。于是,他作出示范,从政策制定者变成践行者。并且探讨了老百姓最期待的服务模式:“全科+专科”。这些内容,让作品更加血肉饱满、意蕴丰厚。 反差出好新闻:善用逆向思维 魏然:代表性人物映射时代变化。好的消息作品,要有独特的新闻视角。本文找到孙晓明这个代表性人物,可谓找到了新闻的最佳视角。这个人物身上有两个“新闻眼”。一是“从政策制定者变成践行者”——他曾是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逐渐形成在上海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的一整套想法,并作出示范——这一身份转变,本身就带有新闻性。二是“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这样的人在社区开设工作室,探索推进全科医学,更有说服力。 可以说,本文最大的新闻就在于标题——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从标题到行文,都围绕这一典型人物的身份变化展开。通过身份变化,展现上海医改的实践探索和时代意义。人物身上的新闻性,确保了这一新闻事件的成功。 张春晓:读完这篇作品,立马联想起十一假期看完的《万千宠爱在一独》一书,在这本由本报高级记者孙巍老师撰写的作品集中,收录了一篇刊发于1984年的仅有二百字的消息,标题是《农民建筑队进城挑战》,讲的是潍坊市六栋大楼建设实行投标承包,六个中标的全是乡村施工单位。 虽然相隔34年,这两篇作品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在新闻报道中善用逆向思维,在反差中抓取独家发现的事实。 新鲜相对于陈旧,显著相对于平常,新闻价值的大小,通常是由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反差性表现出来的。新闻贵新,是由其自身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在当前信息爆炸、新闻却又同质化的时代,如何练就一双独家发现的眼睛?通过反差性来加强新闻性是一个重要途径。 在医疗卫生系统,医疗专家退休后返聘、下沉基层执业等新闻并不鲜见,但是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主任孙晓明,一位医疗行政部门管理人员,还是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卸任后转岗去做社区家庭医生,事件本身充满强烈的反差和冲击。这一事实来源于记者下基层采访获得的一手消息。国家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强基层,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相信摆在此文作者眼前的改革举措和改革成效众多,作者用这一极具反差的事实出人意料地发声,打了一场新闻胜仗,这也是新闻敏感的一场胜仗。 “反差”出新闻,关键还是要走出去、深下去 赵君:孙晓明的多重身份,强化了稿件的典型意义,可以说,稿件写他,是找对了人。文内先从转岗后的故事写起,又将孙晓明的专业背景、研究主张、尝试探索铺于其后,不仅使人物更立体,也更加深了读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特别是全科医学的理解,呈现了这一改革探索的意义。 魏然: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好的消息作品,首先要有过硬的核心新闻要素。新闻从业者要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事物、矛盾焦点,灵敏捕捉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鲜事物。本文抓住“强基层”这一医改核心,通过讲述一名原先的医疗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如何转型成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的故事,既呈现了上海对加强社区医疗服务的探索,也回应了群众对“小病不出社区”的期待,是典型的小切口反映大主题。 王学文:敦煌壁画的反弹琵琶,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反差出新闻。因为它打破人们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认知常理,给人以惊喜、错愕的阅读快感。用这类新闻事实作为典型案例去表现主题,往往能达到以一顶十的效果。 在这里可以总结,这篇作品叠加的新闻点有:卫计委主任兼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一是官员一是权威专家,去最基层当社区医生,新闻发生地上海是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改革的城市……这都是“拿”人的新闻硬核,幸运地让作者都给“抓”住了。作者怎么去表达这些硬核?又是怎么“抓”住的? 叙事显力量:善用典型故事 张春晓:角度抓好了,怎样进行叙事?作品用几个典型故事或者典型细节作答。 一个细节:重新穿上白大褂的孙晓明,在三甲医院及社区开了全科医学工作室,还成了居民的家庭医生。上周末,工作室迎来第1000位挂号病人。迎来1000位挂号病人,这一扎实的数字,既让新闻有了由头,又让读者看出孙晓明在基层的受欢迎程度。 一个故事:74岁的老张无法走路,到某三级医院看病,一堆检查做下来仍未找到原因。为此,儿子为他订了一台电动轮椅。偶然间,他来到浦东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孙晓明教授全科医学工作室”,找到症结。两周后,轮椅还没发货,老张就已痊愈。 这样用典型故事、典型细节来反映主题,让叙事更加有张力,也更具可读性,贴合读者心理。 赵君:“看病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家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强基层,国家卫健委以及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也出台各项政策,鼓励专家下基层看门诊、带教,快速提升社区医疗服务能级。作为我国最早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地区之一,上海一直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家庭医生制度构建等方面不断探索。 基于这一背景,记者下基层采访,敏锐抓到了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的新事,并通过蹲点采访医生和患者,形成消息稿件,在全市范围内独家首发。新媒体同时配发《大专家为啥乐在基层?穿回白大褂,他是家门口全科医生》图文报道。这一报道抓住了医改“强基层”的核心,是对社区医疗服务探索的生动呈现,也是对群众家门口看病期待的有力回应。 魏然:好的消息作品,还要有生动的新闻表达。本文从大的结构来看,就是以一名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的故事来阐述推进社区全科医生制度的魅力,文中又选取了一个典型故事,74岁的老张被孙医生治好病。讲故事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强“四力”结果。为什么有的新闻故事读来感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有的新闻故事让人眼前一亮、击节叫好?这和作者的深入挖掘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蹲点和深入采访,是无法获得宝贵线索,无法掌握生动细节,无法写出打动人的故事的。 王学文:总结得很好,就是这样讲故事、这样抓故事。 关于对作品质疑的对答 魏然:作为一篇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本文在细节方面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卫计委主任“转岗”社区家庭医生,是个新闻性很强的新鲜事儿,这件事发生在报道见报前半年,本文却选择了接诊1000名患者这一报道时机。对于此类具有改革探索意义的新闻事件,到底是抓新闻发生的第一落点好,还是静待效果展现更好?值得思考。 张春晓:“第一落点”出新闻,进程中的第“N”落点也出新闻。跟小组成员讨论这篇稿子时,我们都注意到了一个问题:这篇新闻并没有抓到第一落点,即发生在孙晓明转岗到任第一时间的故事,如果捕捉到这一契机,写其转岗第一天接手的病人,是抓住了最为新鲜、最为硬核的事实,同样能成就一篇好新闻。但新闻并不只是关注“此刻”,也关注进程,尤其观照一项改革,进程中的故事更有讲头,“迎来1000名病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再换个角度讲,在孙晓明新转岗之初,恐怕难以找到这么典型的故事,他本人或许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感受和凝练的总结,第“N”落点也有后发的优势。 赵君:新闻报道讲究由头。孙晓明开社区全科医学工作室,不是刚刚发生的事,但要进行报道,就必须有个新近的由头切入。作者巧妙选取了“1000位挂号病人”这个点,1000是整数,本身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1000也不小,能够体现工作室受欢迎、有成效。从这一点切入拉近了时间距离,新闻性更强。 其实,做新闻报道,也必须考虑时度效的问题。对于卫计委主任“转岗”开社区全科医学工作室这一新鲜事儿,过早报道,工作室成效可能并不明显,以后究竟发展怎样可能会打问号;过晚报道,就不新了,新闻性就弱了。把握好报道的时机,才能使新闻价值凸显出来。 王学文:对新闻要善于抓第一时间落点,这能够从时效性上胜人一筹;但第一落点并不足以表现事物的效果,不能完整地表现事物,因此在重要时间节点还要跟进采访。因为种种原因,如果抓不到第一落点,则要抓重要时间节点,这样在时效性上有所补救,同时能解决上述问题。 魏然:典型故事中74岁的老张无法走路是因为发烧身体虚弱吗?老张发烧、肺部感染,为何在之前的就医中没有得到医治?本文没有交代清楚“无法走路”和“咳嗽发烧”之间的因果关系,会让读者产生疑惑。 王学文:这是作品的硬伤。记者在采访中还原事实犹如“破镜重圆”,要把摔碎的每一块玻璃片都捡起来、粘结起来。如果丢失一块碎片,或者两个碎片不“接茬”,就还原不了事实。所以采访既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枝节,又要挖掘出事实本身的逻辑排列。
|
热点 . . .
最新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网络举报APP下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