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闻现场之后“五官都要张开”2020年11月 作者:姜锦铭 来源:老记说事 责任编辑:前进者
简介:
到了现场,要多观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要求记者“五官都要张开”,立体地感受现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记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又要善于从生活中见微知著 ...
内容:
到了现场,要多观察。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要求记者“五官都要张开”,立体地感受现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记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又要善于从生活中见微知著、以小见大。要明白有时“眼见并不为实”,对于眼前呈现的一切需要辨别真伪,采访多个信源以便交叉证实。同时,也要对自身“观察者”身份有明确清醒的定位,不可以“干预”现场,弄虚作假搞“摆拍”。 原生态新闻现场有时很混乱,有时看上去平淡无奇,这就需要记者像鹰一样,不断寻找目标,一旦瞄准了目标,就会紧紧盯住目标并最终获取信息。 新媒体时代要求记者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拍照片或视频,这将有助于写稿阶段对新闻现场的回忆。“眼高手低”也不见得是坏事,编辑就应该“眼高”。“眼高”指对稿件质量要求高。《文心雕龙》里有句话,“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编辑只有博览群书,成为杂家,才能独具慧眼。 新华社的老前辈、诗人闻捷曾说,有些同志采访回来,除了稿子上所写的事情,其他信息几乎是一问三不知,可老杜(杜鹏程:作家,也是新华社老记者)不同,你问到什么,都能对答如流,从人物的历史、性格、环境、故事、情节,他的采访本上几乎都有。 编辑的“眼力”不仅体现在与记者共同“抵达”并采访新闻现场,还有其独特视角,能为记者发回的稿子中查漏补缺。记者、编辑紧密合作,记者出去采访前都会和编辑探讨采访的主旨,以免从现场采回的稿件内容不足、深度不够。 2019年11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徐勇是一名优秀记者,也是高级编辑。很多时候,对前方记者进行的不间断指导、鼓励,就像直播一样。 徐勇同事党琦的怀念文字,是对徐勇工作态度的最好诠释:“湖南省新邵县‘5·31’特大山洪,100多人死亡。我在灾情最重的太芝庙乡马家岭村,7小时徒步30公里山路采访,手脚并用地爬。你就是我手里的红色诺基亚翻盖手机,前后几百条短信,告诉我怎么做。你一直都在……我在前方的时候,你是后方亢奋的明灯,果断告诉我怎么做,打来一剂又一剂强力鸡血针。澎湃的激情和热血会感召,会传染。”
|
热点 . . .
最新 . . .
|
![]() |
![]() |
组织机构 | 商务合作 | 版权与免责 | 声明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申请 | 广告 |
本站内容属原作者所有,其原创文章除本站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复制、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业务服务电话:010-85899333/6333 邮箱:vip@xwpx.com 京ICP备06063928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1874号 | ||
|
||